日前,2024年研究生考试初试结果公布。 考试成绩不好的人自然是抑郁的,但考试成绩高的人却不高兴。 除了担心复试成绩不佳,还因为研究生只是一系列问题的开始。
首先是钱的问题。 现在我读研究生了,如果家里没有矿,我真的负担不起读书的费用。 不仅学费上涨,而且许多学校的许多研究生都没有宿舍可住。 很多人读研究生三年,光是租房子就要花10万元。
2023年底,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已公开表示,将不再为专业硕士生提供宿舍。
我终于考上了名校,为什么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开始租房?
许多研究生没有宿舍可住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生都没有宿舍住,受伤最大的是专业硕士生,也就是俗称的“专业硕士”。
十年前,一些大学开始阻止一些专业和硕士学位提供住宿。
早在2014年,位于土地溢价之地的北京师范大学就没有为一些专业和硕士学位提供宿舍[1]。 2020年后,这一范围扩大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校区的所有大专生和硕士生[2]。
北京大学在2018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根据2018年硕士招生简章,由于宿舍有限,只有55%的硕士生可以提供床位,另外45%的硕士生需要解决自己的住宿问题[3]。
为此,2018年夏天,几位北大硕士生给林建华校长写了一封信,题目是《为了留在北大,我可能要花20万元》[4]。
到2024年,根据各高校最新硕士招生指南,全国至少有9所高校将不为全日制专业和硕士提供宿舍,至少有25所高校将不为非全日制或定向就业研究生提供宿舍。
这些大学大多位于一二线城市,大多是“双一流”大学。 其中,北京大学人数最多,名额少,房价高。
其中,一些学校声称提供一定的交通补贴(例如南京大学),而另一些学校则声称帮助学生解决住宿问题[5][6]。
例如,复旦大学表示将努力扩大大专生和硕士生的校外住宿资源[5]。 但这种帮助只适用于一些幸运的人。 复旦大学与外部公寓合作,通过抽签确定哪些公寓成本较低,未被选中的需要自行解决住宿问题[7]。
除了招生简章上明确说明的这些学校,也有一些大学没有说不提供住宿,但实际上宿舍资源非常紧张,甚至要抽签抽签才能住进宿舍。
2022年,西南交通大学将因“研究生抢宿舍”而成为热搜。 在开学前,新生们不得不经历比“抢课”更残酷的“抢宿舍”,数百名没有得到它的学生在进入学校后无法住在校园的宿舍楼里[8]。
也正是在那一年,湖南多所高校集体遭遇了“宿舍困难”的问题。 由于宿舍供需紧张,湖南师范大学一度接触到2000名新生,他们被分配到十多公里外的金海谷县中学[9]。 湘潭大学希望将高年级学生人数从四人宿舍改为十人宿舍[10]。
我在研究生院读了三年,花了10万元来交房租
于是,没有宿舍住的研究生不得不走上租房之路。
任何租过房子的人,尤其是在一线城市,都会知道这种经历是多么难忘。 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高昂的租金。
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来说,他们在大学所在的城市有工作和住宿,大学没有住宿不会造成太大的麻烦。 对于全日制硕士学位,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我们计算了北大中心校区附近的租金水平,发现如果一个北大学生想住在通勤时间不到半小时的合租房里,月租金至少2713元,不包括水电费、中介费、服务费等。 硕士三年后,花10万元房租的情况并不少见。
相比之下,北大硕士住在盐苑或万柳宿舍,一整年的住宿费只有1000元左右[11]。
而这每月近3000元也买不了多少好住宿,大部分房间都位于“破旧不堪”的房内,不到12平方米,一张床和行李箱显得很拥挤。
另外,校外有很多消防规定,房东自己可能不允许,所以很多学生很难像大学宿舍一样和几个同学合租一个房间来分摊房租。
如果你想节省房租,过上更好的生活,你必须忍受漫长而极端的通勤。
比如,如果一个北京师范大学或北大的研究生想住一套月租2000元、10多平方米的房子,他很可能每天要来回通勤两个多小时。
对于早上 8 点上课,其他人可以提前 10 多分钟起床而不会迟到,而他们可能不得不在早上 6 点挤地铁。 遇到晚班的时候,到家可能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辛苦的程度不亚于“996”厂的员工。
没有接触过社会危险的研究生,一方面承受着来自研究、毕业和求职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与房东、中介和陌生室友打交道。
为了减轻经济压力,一些硕士还通过实习和兼职工作来分摊房租。 你可能白天上课和工作,晚上可能要回家和室友吵架。 当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到它时,我想知道我是否真的需要这个学位。
中国大学的扩张跟不上招生人数的扩张
那么,为什么大学不能为所有研究生提供宿舍呢? 核心原因很简单:高校的扩张速度跟不上招生扩张的速度。
教育部发布的《教育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从2000年到2022年,随着高校规模的大幅扩张,中国研究生入学人数从每年约13万人飙升至124万人,增长了近9倍。
在过去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占比增长了2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专业硕士[12]。
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自然导致了大学生人数的增加。 自2000年以来,全国普通高校的平均入学人数从5,289人增加到1人680,000人,增加了两倍多。
特别是2021年,高校平均在校生人数激增36人6%,而许多大学宿舍不够居住的消息也从那时起出现[13]。
面对这种情况,大学一直没有想出办法。
据《中国教育日报》报道,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张,不少高校掀起了“地热扩张”,频频兴建新校区,甚至在其他地方办学[14]。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7年,全国就有200多个在建或已建高校新校区,用于容纳源源不断的新生[14]。
但这种规模的扩大是不够的。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自2000年以来,虽然全国高校面积有所扩大,但学生均建筑面积有所下降。
在学生宿舍的大小方面也是如此。
从2013年到2022年的十年间,我国高校学生宿舍平均建筑面积从12个增加到12个53平方米降至7平方米71 平方米 仍然有很多学生挤在六人以上的双层床上,宿舍里几乎没有自学的空间。
比如,宿舍短缺的北京师范大学,因为宿舍太破了,早就劝阻考生退学了。
大学建筑资源的短缺也反映在自习室和教室等资源上。 比如中国政法大学,不仅宿舍人满为患,上课还要抢教室座位,迟到可能就没有座位坐了。
这些学校很难在土地稀缺、地价高企的大城市继续扩张。
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学校想在其他地方办学和建设新校区,但由于缺乏资金和影响教育的平衡发展,也被叫停了[15]。
今年1月,国家七部门发文提到“鼓励高校通过购置租赁人才公寓、商住楼等学校周边社会建筑来补充宿舍资源”[16]。
也许在未来,没有宿舍可住的研究生将能够住在大学提供的廉租公寓里。 但可以肯定的是,所有学生一个月可以花一两百块钱住一个宿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