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养育老”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数千年,即使在新时代,这个观念依然如故。 虽然国家的养老政策逐年完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基本得到保障,但是如果没有子女的赡养,大部分老人晚年都会过着孤独的生活。
这件事发生在我们的同事老李身上。 老李今年53岁了,还在单位一线奋斗,是我们单位人人都羡慕的对象,不仅仅是因为那两个员工,也不是因为老李一辈子都是基层领导,吃穿无忧。
大家羡慕的是,他们家有一个非常好的儿子,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长大好,懂事。 到了高中的时候,我也比老李高了不少,考上了我们当地最好的高中,成绩一直都在全校前十。高考后考上了北京某知名大学,记得老李当时专门买烟糖,还邀请同事和大家分享喜悦。
老李的儿子顺利毕业,在北京的一家外企找到了一份工作,据他两年前的口述,年薪已经达到了百万。 更让人嫉妒的是,他的儿子还娶了一个北京姑娘,结婚时的婚房是公婆的。 从此以后,大家都羡慕嫉妒,恨恨老李,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能这么有前途。
去年10月,老李当了爷爷,儿媳妇生了一对双胞胎孙子。 得知这个消息后,老李更是得意了,他走进单位就觉得自己在跳,见到人就抽烟,吹嘘儿子的一切。 众人都说恭喜,心里却是嫉妒得要死,再好的事情发生,他也赶上了。
老李的退休妻子早早地去北京照顾儿媳和孙子,两个孙子快要吃饱的时候,老李就和单位请了半个月的假,也提前准备去北京享受家庭的欢乐。 没想到,请假后的第四天,老李又回到了工作岗位,明显心情不好,整天闷闷不乐,一问别人也没说什么。 当时有传言说老李的孙子有问题,是不是老李让儿媳开车出去了。 眼看谣言越来越糟,他就把这次在北京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大家。
老李是个老烟鬼,抽烟年限比工作年限还长。 这次去北京后,我第一次去儿子家抱了抱孙子,感觉儿媳妇对他的态度不是很好,也没太在意,毕竟从儿子结婚到现在,两人都没见过几次面, 反正来看孙子,儿媳妇的态度也无所谓,待一会儿就好了。抱完孙子后,我在家呆了一会儿,就烟瘾了,我比较注意了,因为儿子不抽烟,家里也没准备烟灰缸,怕影响孙子,就下楼抽了两根烟。
当我再次上楼时,儿子一进门就抽了抽鼻子,问道:“爸爸,你不抽烟了,为什么你身上全是烟? ”
老李说:“我在外面抽的,没事。
儿子却说:“怎么可能没事,烟的有害东西都在衣服上,你也知道二手烟危害更大,不要影响家里的两个孩子,你最好在门外等一会儿,等烟味散去再进来。 ”
老李当时很生气:“你只是抽烟长大,我没看出你有什么问题,但现在你长大了,你以为我抽烟? ”
儿子说:“你能不能和现在相比一下,我不是说你错了,而是你担心孩子,你不想让孩子不健康吧? ”
老李听了这话,一言不发地扭头下楼去了酒店,在满月宴之前,他再也没有进过儿子家。 过了几天,他儿媳妇也回来了,因为儿媳妇的生活习惯不同,养育孩子的观念也大不相同,能待上整整一个月,也是努力忍耐的结果。
因为这件事,得出养育孩子不能防老的结论有点牵强,但他仔细想想,儿子自从定居北京后,基本就没有回老家陪父母,春节期间最多会回去2天, 有时他不会回来,因为他忙于工作。
以后各种保养问题都会慢慢暴露出来,现在他和妻子可以自己打理一切,等他们年纪大了,身体出了问题怎么办? 去北京和儿子住在一起肯定是不现实的,他不喜欢那个大城市。 儿子肯定不会因为养父母的缘故而回老家。 到时候,如果老夫妻还在,还能动,日子就不应该寂寞了,如果只剩下一个人或者身体不允许,最后的家就是养老院。
分享另一个故事:在姐姐加的一篇心理学***里,有个老教授教大家心理学,教授的儿子更是好,早早地在英国定居,但常年不回来,最多是每隔一段时间给一笔钱,但老教授不缺钱, 所以他出来教大家心理学,也是为了避免太孤独。老教授最后走不动路,儿子只是让亲戚送他去养老院,多少钱都无所谓。 过了一会儿,群里就没有了老教授的影子。
据知情人士透露,老教授到养老院没多久就去世了,儿子还没回来,就还让亲戚处理父亲的葬礼,还让亲戚把父亲的房子卖掉,多少钱都无所谓。 他的生命以孤独告终。
70后这一代,大多数家庭只有一棵苗,承载着父母的期望和梦想。 他们就像翱翔的雄鹰,飞得越来越远,而他们的父母则默默地看着他们,期待着他们偶尔的回家。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70后都需要并肩走在自己的养老路上,而那种寂寞和寂寞,最终可能只有养老院才能陪伴。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70后的命运,我们这一代人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我们尽最大努力培养我们的孩子出类拔萃,但这也意味着他们离我们越来越近。 这样的现实不仅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人生的必然。
老李不像以前那么得意了,他沉默了不少,大家也经常这样说老李,老李也经常只是摆摆手,听了也不说话。 在当今时代,“养育孩子防老”没有实际意义,孩子越好,越是防老。 寂寞可能是每个人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