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28日,欧盟对一项备受瞩目的法案进行投票,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的“**连锁法案”未能通过,引发广泛关注。 这一决定背后的原因包括瑞典的反对以及德国、意大利和其他国家弃权。 该法案的核心要求是,欧盟各大企业在选择业务时要做好“尽职调查”,确保链条体系中没有“强迫劳动”、童工、环境破坏等问题,一旦违反,将面临重罚。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该法案未能通过其实是个好消息。 该法案的设计明确针对中国,并要求欧盟公司对中国商业伙伴进行更严格的调查,引发了对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担忧。 结果,该法案未能通过,这让中国公司松了一口气。
早在今年2月初,欧盟委员会就提出了这项法案,在欧盟内部受到广泛质疑,尤其是德国宣布不支持该法案。 分歧很普遍,该法案被搁置了两次,直到2月28日才被投票表决。 然而,由于德国等国家的弃权,该法案未能获得大多数成员国的通过。
在这个过程中,德国的态度一直备受关注。 根据德国**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98%的欧洲商界领袖不愿意离开中国市场。 报告指出,中国是欧洲企业和投资者的重要市场,也是欧洲企业的主要供应商和原材料来源,因此在经济层面与中国保持密切联系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报告还提到,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巨大,中国不仅是欧洲企业和投资者的市场,也是欧洲企业的主要供应商,因此“脱钩”是不现实的。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其重要性对欧洲来说是不可替代的。 这也是德国等国在投票中投弃权票的原因之一。
在欧洲,有一种“摆脱对华依存”的氛围,但实际上,中欧合作始终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之上,而不是附庸关系。 中国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而且体现在地缘政治和国际事务中。
然而,对于欧洲来说,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力量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自美国。 在能源危机愈演愈烈的当下,美国向欧洲出口天然气,打断了欧洲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实质上是收获。 此外,美国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以高额补贴的形式吸引外资,直接挖掘了欧洲经济的基石。
美国的强势行为引起了欧洲的强烈不满,法国的马克龙专程访美表达不满,但并没有改变美国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地收割盟友势必加深欧美之间的裂痕,最终可能适得其反。
对欧盟而言,维护自身利益的关键在于实现战略自主。 如果我们继续沉浸在美国的阴影下,欧洲将很难在未来取得突破。 这种欧洲内讧不仅影响了全球链条格局,也重新洗牌了国际关系中的力量平衡。 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值得拭目以待,看看未来会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