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应用只是和别人喋喋不休吗?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ChatGPT刚推出时带给人类的惊喜和冲击,那段时间远在大洋彼岸(相对于美国)的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去玩,试图去戏弄,仿佛没玩过ChatGPT就不合时宜了。
之后,国内各大厂商也纷纷趁势推出自己的大型机型,如文心易言、阿里千文通意、讯飞星火认知等。 但它基本上是文本生成的应用程序,它们只是模拟人类语言的对话功能。 其实后面没什么新意,简单对比一下测试后,人气差不多就过去了。
就连ChatGPT本身也已经正式上线一年多了,时至今日,在巅峰时期,还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还有兴趣和他聊天。 事实上,统计数据显示,早在去年6月,ChatGPT的访问量就首次下降,随后连续3个月下降,直到大批学生开学。
很多人冷静下来后,才发现,其实这个东西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实际用处,在聊天上,毕竟少了些趣味和人性,在知识储备上,人们也很快发现,它往往是在一本严肃的废话,答案是完全可信的,那就是一些小学数学题的答案可能考不到满分。
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西方的大工厂要为此花费那么多的人力(高端人才)、物力(耗费大量精力建造机房)、财力(百亿投资)? 难道就是为了这样一个勉强能和人聊天的所谓AI来解闷吗?
当然,后来OpenAI推出了文字图片功能,而且几乎是同时在国内推出的,然后直到最近,OpenAI才推出了文生** Sora,虽然新功能不断出现,但似乎谜团还没有解开,因为Sora虽然足够惊艳,但还不足以让人觉得值得投资数百亿, 虽然有很多人在试图挖掘其背后的巨大意义,但从可见的现实来看,这些功能毕竟是停留在屏幕上的输出,它不能直接参与生产,也不能直接提高人类的生产力。
因此,我们认为这显然不是这些大厂商的最终目标和真正方向。
直到最近,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接受美国科技杂志《连线》记者劳伦·古德(Lauren Goode)采访时提到了一段话,这段话无意中揭开了人工智能未来的真正方向,一个可以真正改变人类生产力的方向。
他表示,如今的人工智能可以被训练来识别文字和图像,也可以独立生成文字和图像,所以它自然可以被训练去理解人类的动作和其他肢体语言,并且可以熟练地自己生成各种动作,所以它真的能够取代人类的工作。 (以上是大意)。
这段话如果不仔细理解,可能还不够震撼,但需要知道的是,到目前为止所谓的机器人,那些看似灵巧精准的机械手臂,虽然它们可以做出许多类似于人类的复杂动作,包括炒菜、射击、演奏乐器、操作机床等,但实际上,它们都是人类预先编程的, 或模仿或编程,所有这些都是事先计划好的,所以这些都不是智能。
但黄仁勋描述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行为,也就是说,经过一定量的动作训练后,这个人可以理解人的动作,学会计划自己的动作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看一个人如何包饺子,而不是让熟练的师傅教他们几次,仔细调整参数。
再想想该有多可怕,以后只要让机器人看人类干几次活,它就能自己学习,然后代替人类做事。 比如送餐,它不再是一个只走固定路线,会在不知不觉中从你的脚上碾过的机器人,而是会像真正的女仆一样给你送下午茶。
如果只用在生活服务上,满足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如果用在工业生产上,比如说,能掌握苹果手机的生产,那么流水线上就不需要几十万工人了,每一个机器人都是可以不吃不喝不出差错地连续工作的神。
所以,如果人工智能的真正方向是这个,那么是否要仔细思考是极其可怕的。 今天的文字和图像生成很可能只是一种伪装,或者只是一种基础训练,而真正的目的就是让它完成复杂的劳动,这是对人类文明的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