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苹果正式宣布放弃长达十年的汽车制造计划。 这个消息可能会让许多人感到惊讶,因为苹果在智能手机方面的成功导致人们对其进军汽车行业寄予厚望。 然而,事实证明,即使是像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在进入新领域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苹果汽车制造计划的失败有两个原因,包括内部和外部。 从内部来看,苹果在智能手机时代的辉煌成就,反而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毛利率超过45%,净利润率超过30%,苹果在进入新领域时不得不面临巨大压力。 投资者预计苹果将复制其在手机领域的成功,并保持高利润水平,这对于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智能手机领域,苹果凭借其垄断的话语权,可以对最优秀的商家施加巨大的压力,挤压利润空间。 然而,在汽车产业链中,核心业务的呼声要强得多。 像宁德时代这样的动力电池巨头,甚至让很多车企不得不看脸。 苹果想要在汽车制造领域实现高利润,势必会大幅减少**业务**,但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外部环境来看,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导致欧洲对电气化转型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德国等国的制造业严重萎缩,保住就业岗位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种情况下,环境问题不得不让步。 欧盟到2035年禁止销售汽油动力汽车的计划也有被搁置的风险。 在美国,特朗普等人曾公开表示,将支持燃油车,打击电动汽车的发展。 所有这些都让像苹果这样想要制造电动汽车的公司的未来感到担忧。 虽然中国市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强劲,但竞争也极为激烈。 如果没有与中国产业链的深度绑定,苹果很难在这片红海中分一杯羹。 近年来,美国一直在推动**链的去中国化,而苹果在中国零部件占比的增加,无疑与其既定战略背道而驰。 各种因素的结合导致了苹果汽车制造计划的最终失败。
苹果的故事给中国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 欧美在碳中和问题上的摇摆不定,或许会扰乱新能源汽车市场。 为了避免重蹈日本氢能汽车的覆辙,中国需要提前计划。 一方面要守住特斯拉、大众等重点企业,另一方面也要适度放慢电动化进程,保持电动、混合动力、燃油等技术路线的平衡,避免单打独斗。 苹果造车梦想的破灭,归根结底是中美汽车乃至制造业实力悬殊的必然结果。 作为消费者,我们可能会后悔没有机会看到苹果的产品"iPhone汽车"但它也提醒我们,任何行业的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与时俱进,未雨绸缪,打造长久的事业。
**10,000粉丝奖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