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临终前泣血,警告说,中国要想强大,就必须毁灭这个国家,这个国家是什么?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认为李鸿章是“清帝国唯一有能力与世界列强抗衡的人”,而德国海军上将康纳德则将李鸿章比作“东方的俾斯麦”,慈禧太后则认为李鸿章是“再造玄黄的人”。 然而,世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却完全不同,有人称他为“小偷”。
李鸿章1823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 他是八个兄弟姐妹中的老二,所以他被称为“李二先生”。 李鸿章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智慧。 他的父亲李温安也为他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使李鸿章早年造就了许多人才。
22岁第一次考试不及格后,李鸿章在曾国藩手下拜拜。 曾国藩对他影响深远,高度赞赏他的才华,认为他一定有很大的成就,称他为郭松涛、陈奈、帅元铎“丁威四君子”。
李鸿章后来立下了大功。他率领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平定麻花军,成为西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也是慈禧太后身边值得信赖的人物。 然而,许多人认为他只是慈禧太后的替罪羊。
李鸿章是个聪明人,如果他出生在明君的世界里,他将是一个被后世钦佩的忠臣。 然而,他生活在慈禧太后的时代。 临终前,他泣泣不成声,告诫后代:中国要想强大,就必须对付这个国家。
这个国家指的是日本。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尽管他坚决反对割让土地,但最终还是迫于现实。 在与日本的谈判中,李鸿章做出了妥协。 尽管受到伊藤的羞辱,但他认为清朝处于弱势地位,只能适应这种情况。 条约签署时,李鸿章甚至被枪毙,但他仍然坚信这是为了国家利益。
同治十年(1871年)李鸿章处理完天津教案后,代表清朝与日本签订了《中日和解条例》,这是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 不过,李鸿章早就意识到了未来成为“中国肘部问题”的风险。 相比之下,慈禧太后却没有看清形势,她过度追求奢华的生日庆祝活动,导致军费开支大幅削减。 该国的军事力量被忽视,这使得防御外敌变得困难。 此外,中国首任外交部长的出现,也归功于李鸿章。 尽管初期面临挑战,但这让中国开始意识到“弱国没有外交”的现实,也孕育了一批优秀的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