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说宋太宗之死,太子赵恒登基受阻,李太后率领的一伙人想要发动政变,却被陆端轻易瓦解,你觉得奇怪吗?
一般来说,皇权发动的政变是国王的胜利者,失败是罪魁祸首,这种风险是巨大的,一旦出现政变的想法,就不能轻易反抗。 因此,政变的原因尤为重要,其中大部分是为了赢得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财富。
回到李太后发动的政变,李太后只觉得赵恒年轻,大哥赵元佐更适合当皇帝。 太后要换皇上,平时也想改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但赵恒和赵元佐都不是李太后的亲生儿子,这种换不换的差别并不大。
再说了,李太后的哥哥李纪龙,他当时已经是禁军的统帅了,不管是谁登基,作为太后的哥哥,他的前途肯定是光明的,赵元佐又不是他妹妹的血脉,没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
再看看太监王坚,他已经侍奉了太祖和太宗,地位已经触手可及,就算加上新皇帝的功劳,也没有晋升的余地。
李长陵副总理,他可能正在争夺总理之位,但当时陆端总理已经六十多岁了,李长陵等着,他迟早可以升职,这个时候没必要冒险突袭家人。
总的来说,更换已经册封2年的太子,风险很大,好处不大。
我们来看看李太后是怎么说的,“宫车开过,嗣长,舜也”,她的意思是太宗走了,新皇帝应该选一个老一点,这比较常见。 没错,这是司空见惯的。
而要想明台李太后的想法,不能只看那个时候,你要往前看,看看北宋初年之前,是风云变幻的五代十国。 李太后等人都是五朝十国出身,思想一举都深受影响。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最长的是后梁的16年,这些人仍然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影响之下。 他们很清楚他们的太祖赵匡胤是怎么上台的,陈乔的叛变,还有黄袍,他们担心整个宋朝的安危,他们害怕经历另一次更朝。
现在我们以为皇帝死了,太子登基是正常的,但那个时候,太子还没有成功登基一百年。 那个时代的教训是,如果要把权力移交给老年人,最好有带兵打仗的经验。
最典型的是后梁太祖朱温,朱温病重后,他最担心的是,如果他死了,他的儿子们太小了,没有行军和战斗的经验,绝对不是敌军的对手,所以他想出了将皇位传给养子的想法。 只不过自己亲生儿子不服气,杀了养子,但最终,侯良果然被儿子打败了。
了解了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我们就能很好的理解李太后为什么要团结众人来换皇帝,从他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为了北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