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场教育讲座
中国教育报(记者焦奕轩)“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高端智库北京师范大学全国教育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建议,要加快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的干预机制。
张志勇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在于物质生活的进步与青少年精神生活的成长不一致,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只关注成绩和升学的教育绩效功利主义观点,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
为此,张志勇建议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共同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一是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教育护航机制。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诚信作为中小学道德修养的首要目标。 一方面,国家课程要全面开放。 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最基本、最根本的就是为青少年提供和谐健康的教育生态和道德、智力、体质、审美、劳动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要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把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课程要求是否得到充分落实,作为中小学水平评价中“一票否决”的刚性指标。 另一方面,要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各级党委和**要在规定期限内向中小学调派精神卫生教师,向县级教学科研机构调派专职精神卫生教育教师和研究人员。 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课程。
二是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对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的协作辅导机制。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或者依托有关专业机构组织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评估工作,推动每学年开展小学、初中、高中高年级心理健康评估工作,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 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分级管理、学校和家庭协同辅导机制,学校应针对心理风险高的学生制定“一命一策”的干预计划。
三是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联合诊断、干预和教育机制。 卫生部门指定专业精神科医生担任中小学卫生副校长,对患有严重精神疾病需要到专业医院**的学生出具专业诊断和转诊证明,并指导学生家长陪同学生到专业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或专业医疗机构**。 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组织、社会组织、家庭互联的精神障碍社区服务模式。
四是依托公安网警建立高危学生在线巡逻机制。 将预警中发现的线索尽快推送相关责任主体进行干预,建立高危心理学生“预警研究判断、流通处理、监测反馈”闭环管理体系,形成在线公安侦查、公安救援等高危心理学生一体化保护体系; 教育与医院联合干预**、社区**、及时复课。
五是建立党委领导下、带头、教育带头、与社会协调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协调联动跨部门机制,将相关职责落实纳入地方党委和工作考核检查、调研检查等范围。 加强条件保障,加强精神卫生师医师队伍建设,完善精神疾病学生医疗保障体系。 根据“未成年人的最大利益”原则,实施通过技术保护儿童的战略,对电子产品和在线服务的技术标准进行预先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