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李强总理的《**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工作报告》)中,“养老”是热词之一,也是民生关注的焦点。 报告指出,要加强养老领域人才培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总经理周彦芳也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建议,建议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激励保障。
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激励和保障具有现实意义
在周彦芳看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的养老服务需求,需要建设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德技兼备的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机制。 打破制约人才发展的制度性、制度性障碍,为养老服务人员创业、实现人生价值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内在动力,形成有利于养老服务人员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周彦芳,全国人大代表。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9亿人。 根据中国老龄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2022年底,中国约有4400万残疾和半残疾老年人。 他们需要不同程度的医疗护理和长期护理服务。 据统计,我国对老年护理人员的需求已达600万,但相关员工仅50万。
周艳芳表示,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正处于加速转型升级时期,养老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但总体滞后态势没有改变社会地位低下、工作负担重、收入和待遇低、有一定的照料风险等因素,导致长期工作压力大,身心负担过重,影响了他们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积极性。
养老服务人员职业现状亟待改善
周彦芳指出,目前我国养老行业薪资普遍偏低,薪资管理相对简单,养老质量考核难度较大。 据上海市养老服务业协会专项调查显示,2020年上海市养老工作者平均工资收入约为4985元,而2019年上海市技术人才平均工资收入为10658元。
此外,由于收入水平较低,老年护理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 与其他服务型工作相比,老年护理人员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 “首先,很多直接的压力来自人际交往。 其次,除了给老人吸痰、导尿、清理呕吐物等不愉快的场景外,还需要经常面对老年人的负面情绪困扰,如疾病、痛苦、挣扎、死亡等,这会让他们长时间身心疲惫。 三是社会对职业的认可度低,社会正反馈和价值感不足,职业荣誉感不强。 周彦芳说。
她表示,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很多服务业人员背负着家庭的重担,背负着家庭的重担,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加班倒班是司空见惯的。
同时,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养老企业经营压力大。 我国现有的“时间银行”机制发展相对落后,只能在企业与个人之间小范围内实施,由于企业运营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多为公益事业,激励效果有限。
建议。 为此,周彦芳认为,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形势下,要给予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激励和保障,用“员工的笑脸”换取“老年人的笑脸”。 她建议建立健全老年服务人员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根据服务专业性、服务时间、服务效果等贡献,为老年人提供特殊的税收优惠条件、积分结算政策、住房保障政策、医疗保障政策、职业教育补贴、高等教育学费减免等实惠政策。 同时,对有特殊贡献的养老服务人员设立专项奖励计划,对在养老服务领域有突出表现的个人和团队给予奖励和财政支持。 对为养老服务人员缴纳社会保险的合规养老企业,可以按照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金额比例减免企业所得税。
同时,定期对老年服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及时了解老年服务人员的心理状态,根据评估结果,对老年服务人员进行专项心理咨询服务和培训。 为了鼓励全社会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周彦芳建议建立一个公共平台,将志愿者在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时间货币化,志愿者可以在日常消费中广泛使用这种“虚拟货币”, 把单一企业的长期承诺变成一个随时可以兑现的单一背书,从而激发各类人才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积极性。
记者 |陈英婷
编辑 |陈舜楠.
过去推荐
每一个点赞你点击和观看,我都认真对待它
要分享的点
竖起大拇指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