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许多封建城镇遍布全国,每个封建城镇的统治者都有在乱世中成为英雄的野心。 然而,由于权力悬殊,大多数封建城镇都满足于地方小霸主。 真正有能力在世界上竞争的角色很少。
在这众多强者中,朱温在玄武节最为突出。 朱温以汴亮为基地,巩固阵地后,向四面八方扩张,先后占领了青州、徐州、靖乡等地区,势力范围扩大到山东、淮西、河南、湖北,甚至攻占了关中地区,将李茂燮困在了外面,让占领晋阳的李克用只好避开他的锋芒,默默地躲在北方。
朱温的实力不仅体现在地区,还体现在他掌握了名义上的天子——唐昭宗。 903年天府三元月,朱温攻打李茂贞失败,李茂珍只好将唐昭宗交给朱温,唐昭宗从此成为朱温的傀儡。 随后,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在途中清除了唐昭宗周围的所有亲信,使得唐昭宗的处境与汉显帝相同。
正常情况下,朱温应该以皇帝的名义征服四方,等到天下统一后再逼迫唐昭宗禅放弃皇位,从而建立自己的王朝。 但与他的意愿相反,朱温虽然建立了后梁,但他未能统一天下,反而成为五代中最小、最短的政权。
朱温的出发点无疑比其他政权要好得多,当时唐末的皇帝还有一定的权威,封建城镇还没有成为独立的国家,朱温完全有能力摧毁这些封建城镇。 他占据了繁华的中原,拥有强大的士兵,似乎具备了成功的所有条件,为什么他没能实现世界的统一?
深入分析朱温掌握唐昭宗后的行为,可以发现他失去了最关键的东西——人心。 所谓时间、地点和人,朱温缺少的是人心,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作为五代时期著名的暴君,朱温对待下属毫不留情,甚至连自己的亲信也不留情面。
首当其冲的是唐昭宗的遇害。 唐昭宗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君主,自从被朱温俘虏后就一直想方设法逃跑,甚至还下了衣裳,其他封建城镇也计划以恢复唐昭宗的名义号召天下诸侯讨伐朱温。 显然,这些封建城镇的真正目的是瓜分居文的领土。 这让朱温感到无比不安,最后一怒之下,下令养子洛阳军统帅朱有公、洛阳军将领舒聪、知己枢密使江宣辉杀了唐昭宗。
天佑元年(904年)八月,唐昭宗被杀,朱文礼年仅十三岁,即回帝,即唐爱帝。 虽然当时唐末的封建城镇对天子很轻蔑,但对唐昭宗的公然杀戮还是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严重损害了朱温此前塑造的忠臣形象,让本来可能支持他的封建城镇变成了对立面,甚至促成了李茂贞和李克用的结盟。
为了平息百姓的怒火,试图洗清自己的罪名,朱温立即将三人杀出。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人都不是微不足道的人物,他们是朱温手下的重要将领,尤其是石树聪这个被李克用极度忌惮的将领,被朱温视为攻克李克用的关键人物。
朱温轻而易举的就杀了这些重要将领,让其他**人有危险,担心他们也会因为一些小事被处死。
朱温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是因为他表现出对唐朝忠心的姿态,所以可以容忍他吞并其他封建城镇。 忠于大唐是他的政治资本,但现在他正在逐渐削弱这一优势。
当然,杀死唐昭宗的目的,是让自己日后更容易篡位。 既然决定前行,阻拦他的皇室和忠于大唐的**就成了他的目标。
天佑二年(905年)二月初九,朱温在洛阳皇宫九曲池举行宴会,邀请唐爱帝和族人参加。 宴会高潮时,他命令手下将唐昭宗的儿子们掐死,将他们的尸体沉入九曲池,让在场的唐帝一句话也不敢说。
在清洗了宗族成员之后,朱温的下一个目标就是那些反对他夺取皇位的大臣们。 负责执行这项任务的是朱温的亲信,包括担任宰相的刘灿和受宠的家臣张廷凡。 同年6月,两人开办白马客栈**,将这两位大臣的尸体扔进了黄河。
看来,朱温已经没有成为皇帝的障碍了。 按照正常的篡位程序,他首先要加冕为大王,然后接受九锡和特殊礼遇,然后进行三次劝说仪式,最后登上王位。 但这一套程序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朱温等不及了,决定立即篡位。
不遵守适当的程序在古代意味着违法,自然会受到下属的劝阻。 比如刘灿多次劝说朱温,建议他先打好基础再当皇帝,但朱温认为他啰嗦,直接斩了他。 要说出刘灿之死的真相,他知道朱温在大量封建城镇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强行篡位是不明智的,朱温的功劳明显不足,司马昭还是靠着蜀汉的灭亡来称呼他为晋国公, 并安抚了杀死国王的**。
然而,朱温一心要篡位,在政治上彻底断绝了与这些封建城镇讲和的可能,双方只能继续死。
现在朱温连重要顾问都砍了,现在没人劝他,朱温如愿以偿登上皇帝宝座。
天佑四年(907年)四月,朱温改名朱煌,改为袁开平,正式称帝。
但李家的残余还没完,就算朱温找了几个大臣来揽罪,以为自己可以堵住天下之口,顺便铲除一波英雄,他显然犯了大错,朱温不久前才被称帝, 而且连贵义军都敢叫天子,可见朱温有心吗?
但朱温并不知道这一切,而是继续杀人,第一个被杀的就是下属王世凡。
王世凡是平陆封建镇,被朱温攻打后,被打败投降,而这次投降本身就是一个象征,朱温应该用大笔钱买马骨,广为宣传,为其他封建镇树立榜样。
结果,朱温当了皇帝后就杀了王世凡的家人,现在天下封建城镇竟然敢向朱温投降? 反抗就是死,投降就是死,所以坚持反抗还不如。
除了对下属残忍之外,朱温对身边的将领也十分多疑,不同意就杀了他。
比如永州节都和同平张师王崇石,他是后梁的开国元勋,吴能率兵在节都地打仗,温能以同平张师的身份治民,但朱温很嫉妒他,怕他变成另一个自己,找理由杀了他。
然后是李思安、邓纪云、黄文景、范居诗等优秀将领,差点被朱温扫地出门。
虽然这些英雄将来必然会处于飞鸟藏弓的境地,但朱温现在还没能冷静下来开始杀英雄,谁敢拼命服侍朱温? 最终丁辉和刘志军被迫造反,如果不是杨世厚的实力,朱温早就失去了对关中的控制。
别说残杀武将,朱温狠辣连文人都不放过,说实话,以朱温的演风,再加上弑君的臭名昭著,很多文人都不屑和他在一起,朱温身边能用的文人寥寥无几, 比如左三才的常仆孙秋,在朱温手下已经是少有的文化人了,却没能逃过朱温的屠刀。
当然,孙秋的死因相对无语,只是因为朱温召见了大臣们吃饭,因为他不喜欢他走得慢,来晚了,直接被他**了,可怜的孙秋死前才知道,他其实是走得慢了。
看看朱温当帝前后的人,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包括养子、养父、心腹、宠臣、臣、文人等等,只要不随心进,都被他宰杀了。
本来侯良因为权大得罪了所有封建城镇,外界基本没有盟友,内部不断分裂瓦解,制造新的敌人,无法齐心协力与外界团结,最后朱文澈彻底成了孤军奋战。
在朱温的晚年,许多将领相继叛逃,这也让朱温意识到自己手里有什么样的烂摊子,最后苦涩地说,李存苗死后,他的儿子们都不是李存苗的对手,他的后梁迟早会灭亡。
它能不灭亡吗? 就朱温这些年的杀人和嫌疑而言,如果不是朱温靠着他的威望,早就被撕裂了,更何况朱温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一直摇摆不定,居然被儿子杀了,这恐怕是出乎他的意料。
而朱温死后不久,几个儿子就陷入了内讧,几年后梁被李存桥灭了,可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温又怎么可能称霸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