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有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第七十四军、第十八军五大主力。 这些部队在抗日战场上表现出色,被誉为世界中流砥柱。
但是,除了这五支主力之外,还有一支被称为“抗日战争第六主力”的部队,那就是第十三军。 那么,这支神秘的军队是如何成为主力的呢?
那么它的力量呢? 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奥秘。
早在“九·一八”事件后,东北全境沦陷,但日本并没有停止对中国的侵略。 他们试图“在温水中煮青蛙”,并逐渐吞并整个中国。
为此,日本开始逐步蚕食关内领土:1933年1月3日,山海关沦陷; 2月25日,日军攻打长城; 3月4日,热河沦陷; 3月9日,西丰口血战; 5月7日,日军进攻河北东部,北平三面被包围......这些侵略行径使整个华北地区面临沦陷的危险。
为了抗日入侵,组建了第13军,钱大军任军长,孙元良任第88师师长,唐恩伯任第89师师长。 这支部队是抗日战争的产物,也因抗日战争而闻名于世。
在抗长城战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英勇不屈的精神,成功地阻止了日本对华北的入侵。 长城抗战结束后,原第89师团司令员唐恩伯升任第13军司令员,继续驻扎在长城前线,时刻保持警惕,不让日军动向。
不久,第13军迎来了严峻的考验,那就是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卢沟桥事变后,北平被日军占领,他们开始南下进攻。
为了打破日军的计划,南京国民军制定了南北抗战战略,决定在华北发动南口战役和华东淞湖战役,以阻止日军的进攻,夺取战争的主动权。
南口是长城的重要关口,具有重要的军事地缘战略地位。 特别是在南口到张家界的线上,四省交汇处是整个东北战线上抗日战场上最后一条轻松艰难的关口。
1937年8月2日,南口会战正式打响,日军先是大轰炸试探,然后又动员7万多人发动猛烈进攻。 南门守军英勇还击,成功抵挡住了日军的进攻。
然而,日军并没有因此而撤退,而是集中火力,出动了30多辆坦克、30多架飞机、60多门野战炮,13日增加了两个师的兵力,吹嘘自己13日就能占领南口地区。
第十三军官兵们以“誓死不退”的决心,展现了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南口之战,他们全军血战,屡次冲杀,战斗激烈无比。
南京国民**给第13军的任务是坚守15天,但他们坚持了20天,成功地挡住了日军的进攻,将他们挡在了南关之外。
这一壮举在当时甚至可以称为“大胜”,要知道日军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攻占了北平。
第十三军在南口战役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也赢得了战斗的机会。 在台儿庄战役中,他们成功地包抄并切断了日军的后路,解除了孙连忠的包围圈,为中队对台儿庄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939年,日军计划对中队主力进行打击,第13军再次成为目标。 在绥尾战役中,他们以铁一般的防御成功击退了3000多名日军的进攻,1000多名日军阵亡。
这些辉煌的战绩,让第13军声名鹊起,他们的英勇顽强也成为中队的骄傲。
此役后,第13军虽然没有再参加大规模战斗,但仍驻扎在豫中地区与日军对峙。 在此期间,面对日军的不断进攻,第13军无比勇敢,多次成功击退日军的入侵,守住了河南中部的阵地。
然而,在 1944 年,日本动员了 150,000 名士兵并策划了河南华之战。 在这场战斗中,渝忠败心,损失惨重。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这场战役中看出第13集团军的出色表现。
当时,第13军的部分部队驻扎在阜阳,他们的存在成功地牵制了日军,大大减少了中队的损失。 同时,在这场战斗中,日军出动了600多辆装甲车围攻第13军,但第13军成功突围。
在随后的战役中,第十三军参加了湘西战役,在雪峰山取得了大胜,歼灭了3万多敌军。 1933年以来,第13军坚守抗战前线,多次挫败日军进攻,为重大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十三军作为第六主力,名副其实。 但是,在解放战争期间,第十三军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领袖,袭击了我军,最后被我军彻底歼灭。
这告诉我们,决定军队命运的不是它的战斗力,而是他们的出发点和使命。 因此,我们决不能忘记历史,珍惜和平,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