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召开前夕,多位代表委员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象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增强城市更新转型中的气候韧性,全面加强防灾工作。 缓解和救济能力。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加快形成碳减排立法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永光今年将提出四点建议:聚焦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提升中小灾害天气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航空气象保障综合能力; 进一步加强生态气候资源保护。
中国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例如2023年7月底和8月初华北地区的极端暴雨过程,导致严重的人员和经济损失。 郑永光介绍,2023年全国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54人5亿元,其中气象灾害和连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2926亿元、超强台风、特大洪涝、突发强对流天气(龙卷风、冰雹等)、高温干旱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风险和挑战。
郑永光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防范气象灾害重大风险的整体发展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气象服务美好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急需加快科技创新,以应对新形势、新要求。 突破灾害预警关键技术,抢占制高点,有效提升防灾救灾能力,构筑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郑永光建议,要设立气象领域重点专项,加强集中研究; 建立有效机制,巩固行业部门职责和作用; 确保研发投入稳定充足,促进科研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主任龚建东在提案中表示,中国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自然灾害脆弱区高度重叠,进一步增加了气象灾害风险。 要高度重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气象灾害的新挑战,将气候韧性建设的要求落实到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和城市更新中。 在规划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坚持“让”、“防”“避”相结合的原则,完善韧性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研究编制韧性城市专项规划,强化各项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韧性提升的刚性约束。 完善城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仁今年第三次提出加快制定气候变化法的提案。 2022年全国人大两会期间,张天仁提出建议,尽快启动气候变化立法工作,以法律形式将“双碳”目标确立为国家战略,以法治方式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在2023年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会议上,张天仁、徐彦斌等60名代表提出了关于制定气候变化法和促进碳中和法的提案。 张天仁建议,全国人大要牵头尽快启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立法,为各类碳减排和碳交易活动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和有效的制度保障,以法治的方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 该法案得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上述回应。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加强气象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摄影:张珂。
在今年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召开之际,张天仁再次提出,全国人大要带头加快制定气候变化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碳中和碳减排统一协调的法律体系, 以法治方式推动实现碳中和碳达峰。
新形势下,加快形成碳减排立法体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张天仁表示,我国已经完成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建设,但这些规制整体上松散零散,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法律法规还比较缺乏,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碳排放监督控制体系尚未建立。 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支持不足。
今年1月8日,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就十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主席团提交审议的议案发表审议意见,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立法研究示范工作, 条件成熟时提请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