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记者 谭雅丽.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80多家陶瓷及相关企业近日开工建设,过年开工投产。
在正东陶瓷公司,龚瑞国正在窑口看着新鲜出炉的陶瓷菜肴。 这90后开玩笑说,自己是一个出厂不起的人,“365天除了在工厂出差,我觉得坐在这里是唯一能安心的方法。
在2016年从岳父手中接过工厂之前,龚瑞国在外地的煤炭行业工作,业余时间喜欢旅游,尤其是叫朋友去自驾游的时候。 回到工厂后的第八年,他对“继承家族企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做这个(陶瓷)挺有意思的”。
瀛县是朔州市唯一的无煤县,瓷石、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等非煤矿产资源丰富,瀛县陶瓷起源于北宋,陶瓷工业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协会授予“华北日报瓷都”荣誉称号, “盈贤陶瓷”获得中国地理标志商标。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盈贤陶瓷带动当地就业 270,000人。 瀛县工业产业融合发展中心(原瀛县陶瓷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张志国认为,“这是瀛县陶瓷重要的社会价值”,他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乡创业,“主要集中在电商直播领域, 有十几个。 ”
如果有问题,只能一点一点地找出问题,然后进行调整,一个问题往往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在整个生产线上彻底解决,而之前烧制的成品只能以低价加工。 龚瑞国告诉记者,“每天学习,每天学习,很磨人,很无聊,但也感觉很有意义。
我以前是两个人格,现在我正在做陶瓷。 龚瑞国觉得是陶瓷让他的性格平静下来,“年轻人要守住自己的心,才能做出陶瓷。
2023年,在县里的组织下,龚瑞国将获得很多外出学习的机会。 他先后到景德镇、潮州、唐山等地参观学习,并带着经验和技术人员回到工厂学习先进工艺、仪器形状、花面等。
除了“借鉴经验”,在做出与工厂改造相关的重大决策时,龚瑞国还经常邀请老一辈“坐下来”,向老一辈请教。
为了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龚瑞国于去年6月开始对工厂进行改造,对设备窑炉进行更新改造。 他深知转型测试周期长,成本高,数百万元的投资可能会带来机遇或更大的挑战。
龚瑞国的办公室里,到处都是各种颜色、形状各异的成品,他拿起两个白瓷碗与光源比对,“这两个的透光率明显不同,我只是想做一个更透亮的效果。
由于转型投入大,成效慢,合格测试并不意味着量产合格,“开发的新产品是否适合市场,有太多不可控因素和不确定性。 “龚瑞国说。
当地一位从业者告诉记者,与景德镇产业链细分成熟不同,营县很多陶瓷厂从原材料到成品都要完成所有工序,“更新一条生产线需要每道工序的配合,改进设备的投入太大。
龚瑞国不得不盯紧每一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急需称职人才,销售人才、宣传人才、设计人才、技术总工程师等都是正东陶瓷常年招聘的专业人才。
老一辈不断退休,新一代站不起来。 “正东陶瓷厂400名员工不到35岁,只有不到20人,主要负责销售、后台等行政工作,”其实工资不低,有人能拿到一万多块钱,至少五六千块钱,还有点东西可以请假,但生产车间里却没有人(年轻人)。
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培养相关人才,但仍供不应求。 龚瑞国介绍,很多环节人才短缺,只能从潮州、唐山等地高薪聘请技术人员,“愿意来的很少,来了之后能不能做好工作也不得而知。
2023年,因为没有合适的总工程师人选,龚瑞国一边负责生产线的工作,一边研究陶瓷升级配方,一边完成行政工作。
咨询前辈,调整瓷器配方,进行少量测试,成为龚瑞国去年的日常工作,“全心全意,几乎不回家”,晚上睡在办公室,半夜起床去车间看刚刚烧制的成品。
我只是简单地考虑了一下。 “虽然经过少量测试的成品合格,但大批量生产的成品很难达到预期。 这样的差距一度让龚瑞国陷入了困境。
去年10月,龚瑞国发现很难平衡行政和生产工作,“我一下子就醒了,不能让自己这么累,我作为负责人,重要的是把握方向,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 他打算请新聘的总工程师和技师调整生产线,继续研究市场偏好,提高成品质量,在长达一年的“转型未知”中给它一个机会。
*:中国青年报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