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业正在从中国向东南亚转移,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
在中国,劳动力成本每增加一美元,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20美分。 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人力资源主管比尔·阿查里亚(Bill Acharya)告诉《环球时报》,“如果工资**达到每美元40美元,公司的成本将增长到每美元150美元。 目前,通用汽车在中国的生产成本仅为每美元100多元。 ”
这种比较更多地发生在中国本土公司中,而不是欧洲和美国公司之间。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最低工资标准从20世纪初的每月30元提高到今天的1000多元。 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也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规模、低成本、产业链齐全的优势使中国的制造成本远低于美国、德国等发达经济体。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中国制造企业已将部分制造环节转移到东南亚和其他国家。
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
在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月薪为2,795美元,中国工人的平均月薪为1,53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美国低约30%。 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字,但在其他国家,例如德国、意大利或日本,工人的月收入至少为 1,400 欧元或更多。
虽然美国工人的工资高于中国,但美国工厂的利润远低于中国。 虽然美国工厂的平均利润率为8%,而中国为5%,但更有利可图的制造业已经转移到印度、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廉价劳动力。”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加工厂,中国正在成为制造业强国,但在很多人眼中,“廉价”劳动力是中国制造业最大的优势。 不过,《环球时报》记者在采访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一些企业时,向记者坦言,中国的劳动力并不便宜。
例如,日本松下公司在中国苏州投资建设了一条年产150万台的冰箱生产线,总投资40亿元。 根据生产计划,一条生产线需要6000名员工。 但事实上,该项目只雇用了大约1000名员工。
全球制造业转变的背后。
如今,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日本、韩国等正在加紧布局新一轮的全球制造业中心。
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
中国是世界工厂,但不是制造业强国,长期饱受诟病的劳动力成本问题是一个重要因素。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所说,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在于“创新”和“学习”。 中国还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从制造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尽管中国的制造成本低于一些东南亚国家,但它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是缺乏创新能力。 如果我们把创新和学习结合起来,就会发现中国制造还有很大的转型升级空间。 我们曾经采访过一位美国企业家,他说在中国做生意最困难的部分是如何让人们了解你。 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中国企业在学习的同时创新转型,但创新难,转型容易。
**10,000粉丝奖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