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中旬,一架来自欧洲的客机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飞机在着陆前向地面塔台发送了一条信息,机上的乘客是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
尽管有国家元首来访,但中国**没有在机场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甚至没有让电视台播出。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安全部门的领导人前往机场会见了欧洲领导人。
不过,施罗德并没有对此抱怨,而是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感谢他们让中国安全着陆。
在施罗德访华前四天,美国轰炸机发射的一枚导弹不幸击中了中国驻南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造成中国特遣队。
这场悲剧激起了中国人民,他们走上街头,表达了对北约的暴行,甚至砸碎了美国大使馆的玻璃。 在这个紧张的时期,施罗德决定访问中国,单方面带来德国和北约的道歉,这次短暂的访问缓和了中欧之间的紧张关系。
不久之后,在11月,施罗德再次访问中国,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施罗德在中国也留下了良好的声誉,被誉为“中国的朋友”。
那么,施罗德总理是什么样的人呢? 1999年中欧关系陷入冰点时,他是如何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的? 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oeder)以其多方面的外交以及与中国和俄罗斯的良好关系而闻名。
那么,今天的德国人如何看待他呢?
Gerhard Schroeder于1944年出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 他的父亲是一名二战士兵,死于残酷的东线,留下施罗德半个孤儿。
母亲独自抚养五个孩子,生活艰难,最终选择再婚。 施罗德直到2001年才发现他父亲的**。
二战结束后,为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提供的社会援助成为施罗德家庭生活的重要支柱。
1958年,14岁的施罗德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打工,在一家商店当学徒,直到18岁。 上世纪60年代,随着西德经济腾飞,国家开始大力投资教育产业,施罗德在一家商店工作,在夜校学习,最终获得了大学法律学位,成为一名律师。
此后,施罗德投身政界,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并于1972年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西德政治家,当时他遇到了***
1978年,施罗德首次当选为社会民主党领袖,并成功进入德国联邦议院。 然而,在80年代,德国政治舞台的重心悄然转移,从经济建设转向国家统一的准备。
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拉开了两德统一的序幕,1990年,东德和西德正式合并,西德**主宰了新德国。
然而,西德的高级政治家逐渐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因为他们过于保守和僵化。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社民党选举年轻有为的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作为其新领导人,他在担任下萨克森州州长期间在该地区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和声誉。
1998年,施罗德成功击败时任德国总理科尔,成为德国新任总理,登上了德国政治的最高舞台。
1999年,德国联邦议院重返德国权力的象征——德国国会大厦,施罗德成为二战后第一位在国会大厦发言的总理,这让他感到无比自豪。
然而,同年,“科索沃危机”升级为战争,南联盟共和国和科索沃解放军的部队激烈交战,北约也卷入其中。 1999年是一个敏感时期,“欧元区”的成立和欧元的发行在当年1月,这给美国带来了压力,美国有明确的战争意图,要打击欧洲经济,让资本回归华尔街。
尽管欧盟知道美国的意图,但由于北约的限制,各国只能跟随美国。 1999年5月8日,美国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造成3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中国是当时炙手可热的经济市场,中欧关系的破裂将对德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在这个关键时刻,施罗德选择了闪电访华。
1999年“五八事变”后,全世界的华人对美国和北约的暴行感到愤慨,于是举行了一场大游行。 欧洲人意识到,对中国怀有敌意将对自己造成严重后果。
在欧盟,德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欧关系的恶化对德国影响很大。 这时,施罗德站了出来,为北约的行为道歉。 1999年5月12日,施罗德的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
中国**处于愤怒状态,没有派出欢迎小组迎接他们,只有北京市的领导和安保人员在场。 施罗德低调抵达迎宾馆,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简短的会晤。
一天后,他飞回欧洲。
施罗德代表北约欧洲成员国千里迢迢飞到中国,虽然访问时间很短,但他心情愉快。 由于他的飞机能够降落,他与中方进行了沟通,并受到了官方接待。
施罗德此行的目的是向中国发出一个重要信息,即科索沃问题与欧盟无关。 在此基础上,中德两国就科索沃问题和中德经济问题交换了意见,当年年底,施罗德率团再次访华,得到中方的正式接待,中德两国进入了短暂的蜜月期。
施罗德为何看重中国? 1999年,他从欧洲的实际情况出发,看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世界工厂已经形成。
德国的牵线搭桥为德国企业提供了近200个投资机会,这些企业在中国建厂15亿美元,引进了数十亿美元的德国技术。
这两项投资在10年内为德国带来了数百亿美元的利润。 这是一次双赢的合作,德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中国也有机会开发和吸收德国的先进技术。
从1999年到2005年,施莱德时代德国和中国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完成对华投资后,施罗德回到中国进行改革。 然而,此时德国经济已经面临严峻挑战。 21世纪初,德国经济陷入低迷,失业率升至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
施罗德认为,高福利政策的实施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因此,在2003,他决定采取激进措施改革“国家福利”制度,以减轻欧洲国家的沉重负担。
然而,此举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因为削减养老金和失业救济金导致施罗德的支持率下降。 最终,施罗德在2005年输给了默克尔,结束了他的总理生涯。
施罗德辞去了原来的职务,加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担任北溪项目董事长。 乍一看,德国总理实际上在一家俄罗斯公司工作的事实似乎令人难以置信。
然而,施罗德的职位是由普京亲自安排的。 他们的友谊可以追溯到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这是改变历史的重要事件。
那一年,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入侵伊拉克,英国积极回应,只有俄罗斯的普京、法国的希拉克和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明确反对。
二战结束以来,德国一直是美国最坚定的军事盟友,美国在德国驻扎了大量军队,德国历任总理都屈从于美国。 然而,施罗德是第一位敢于公开反对美国的德国总理,此举赢得了普京的尊重。
普京与施罗德有着密切的私人关系,施罗德目前一直支持俄罗斯,反对北约扩张。 2004年施罗德生日那天,普京上台祝贺他,这让他觉得自己更有面子了。
因此,普京在施罗德离开后为他找到一份轻松而高薪的工作也是合理的。 自2005年以来,施罗德一直以往的影响力活跃于国际社会,特别是频繁访华,促进德中人文交流。
作为中国的老朋友,他非常激动地被邀请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并受到中国领导人的接见。
尽管德国社民党元老施罗德已经远离政坛,但他的行为仍然受到德国的监视。 特别是,他与俄罗斯的密切关系被认为与欧洲当前的政治潮流不一致。
比如2014年施罗德70岁生日那天,他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办了一场生日派对,普京也到场祝贺他。 这引起了德国的激烈批评,他们说施罗德已经离开了欧洲,并暗示他与俄罗斯的关系过于密切。
然而,施罗德反驳了这些批评,称即使是公众人物也应该有自己的私生活,这项权利不应该受到德国的干涉。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oeder)一直以独立和公正自居。 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动战争,欧洲趁机煽风点火。
然而,施罗德此时却为中国挺身而出,认为中美虽然存在一些冲突,但共同利益更强,美国的行动只会破坏中国的稳定与繁荣。
两年后的2022年,俄乌冲突升级为战争,欧盟和北约围攻俄罗斯。 施罗德再次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公开表示这场战争是美国和北约东扩的直接结果,这一行为挤压了俄罗斯的空间,在东欧制造了恐慌,最终让欧洲人承担了后果。
此外,他强调,如果没有俄罗斯能源**,德国的生产活动将受到严重影响。 他认为,从美国进口天然气是一种浪费,只会浪费纳税人的钱。
施罗德的观点体现了他对国际事务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也让我们更加钦佩他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虽然这些话是真心实意的,但在德国却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议。 德国社民党公开敦促施罗德通过辞去俄罗斯北溪项目团队的职务来证明他的清白。
然而,施罗德坚持自己的立场,与普京保持密切联系,并相信俄罗斯将赢得战争。 在当今的欧洲,政治家日趋年轻,缺乏处理国际事务的远见和勇气,这使得施罗德的老练更加突出。
施罗德曾预言美国会衰落,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避免,但现在西欧国家仍在追随美国遏制俄罗斯,对中国怀有敌意,这让人感到无比遗憾。
冷战给欧洲带来了对抗和对抗,但也产生了一批精明果断的政治家,他们权衡美苏利弊,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而战。
然而,随着施罗德和默多克等冷战政客的退休,欧洲的未来更加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