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读了一篇类似的文章《西方正在重蹈苏联的覆辙》,其中谈到了全球经贸体系布局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两大阵营冷战期间,苏联采用计划经济模式,建立了以苏联为中心的跨国经贸组织。
计划经济一开始是很有效率的,但这个系统迭代缓慢,随着现实的变化,它变得越来越低效。
另一方面,西方建立的经贸圈子越来越大,采用各国的互补优势,从而消除对方的优势。
现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正在用最先进的手段强行建造“小院高墙”。
迫使国家和相关国家选择效率较低的**链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
但这种模式与西方几个世纪以来习惯的自由经济模式不相容,甚至比苏联使用的计划模式更不可持续。
更有趣的是,西方也在重蹈日本的覆辙。
这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觉得这是无稽之谈,毕竟这些年来,网络上的各种专家经常将日本与中国相提并论。
什么是“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日本产业转移再次发生的可能性等。
这引发了人们对印度、越南和其他国家将取代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的担忧。
但是,一个不正常的国家,一个只有1亿人口、资源匮乏的岛国,可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是,依附于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大国,并与所有其他获胜的五常正面对抗,这有点令人困惑。
或者从行业的角度来考虑。
日本自1989年以来的“失去的三十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就最终产品而言,可以命名的巨头仍然是30年前的。
需要注意的是,能够获得终端产品的最简单标准是该产品能够独立满足一定的消费者需求。
比如汽车、手机、电脑、电视、冰箱、洗衣机、相机等,这些都是终端产品。
想想看,芯片技术水平再高,消费者拿到几颗芯片,能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吗?
显然,它不能,所以卖给最终消费者的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产品。
一个国家的产业体系必须通过最终产品进行营销,否则就不完整,就会失去主动权。
这一点很重要,想想上个世纪的日本到底有多少产品有“日本信仰”?
1989年,世界市值排名前50位的公司中有32家日本公司。
如下图所示,除去金融和公共服务类,终端产品方面有丰田、日立、松下、东芝、日产、三菱等6家公司。
现在你安全了吗?
2022年前50名,只剩下一辆丰田,排名还在下滑;
2018年,仍排名第35位;
2022年,它将是36;
未来几年,丰田的排名将持续下滑,跌出前50名的情况并不罕见。
日本失去的30年,离不开终端产品企业的衰落,是日本模式的必然结果。
日本是一个非常喜欢一个人吃饭的国家,等级观念极其沉重,围绕核心企业建立了一流的连锁体系,极其稳定。
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浪潮中,日本仍然顽固地坚守自己的领土,拒绝全球分工。
但日本太小了,只有1亿人口,如此僵化和拒绝融入全球体系意味着它的迭代速度极慢。
每个环节、每个组件的低迷可能看起来并不明显,但最终还是集中在最终产品上,这种缓慢迭代带来的竞争损失是肉眼可见的。
受此影响,以日立、松下为代表的核心终端产品企业纷纷撤退。
逐渐被韩国、中国等后来者品牌所取代。
每个终端企业的背后,都有一条完整的链条,其中有大量的零部件制造商、材料供应商、技术提供商等。
终端企业的衰落,导致这些二线甚至三线企业需要直接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虽然有些胜利可以在当地取得,但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两国制造业之间的博弈就像两国之间的战争。
正常战争当然是两国正规军组成军事编队在战场上作战。
这些军团是丰田和日立等最终产品的制造商,但战争恰恰是关于物流的。
从古至今,后勤保障的规模远高于参战团,这些后勤保障是备品备件的最佳供应商。
而支撑这些后勤保障的,是一个国家的腹地,就是粮农、挖铁工人、地方**等等。
在制造业中,它就像一个提供必要工具和材料的商业供应商。
一线军团:终端产品第一供应商;
物流支持:零部件供应商;
当地腹地:设备、工具、材料**业务。
现在,一个国家最前线的团正在失败,甚至大部分被消灭,只剩下少数优势团。
然后另一个国家的正规军可以直接打击这个国家的后勤。
甚至进入国内腹地,直接打农田和矿山,想想这有多大的毁灭性?
制造业的战斗当然没有战场那么残酷,有些缓慢而尖锐,但原因却是相似的。
让我们举一些众所周知的例子,例如电视或显示器。
当年的东芝和松下电视有多强,“索尼**”这个词在我的记忆中仍然记忆犹新。
支撑东芝军和松下军所向披靡的是日本极其发达的**链式系统。
但是,由于日本内部分工僵化,它拒绝全球分工。
结果,终端产品的迭代速度太慢,性价比越来越低。
最终,它被中国品牌大量取代。
于是轮到日本提供后勤了,也就是面板制造商直接面对中国显示兵团的正面攻击。
当然,由于技术优势,比如押注液晶面板的夏普,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收益,尤其是在2014年,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很快,在中国显示终端品牌的支持下,中国自有面板企业迅速崛起。
例如,京东方。
不管怎么说,中国内部的**链条总是比较好谈判,成本也更低,本土面板企业的快速迭代,也有力地支撑了中国显示品牌的崛起。
夏普之后发生了什么?
中国在几年内再次以更快的迭代和更低的成本击败了日本面板公司的物流支持。
因此,日本腹地正面临直接攻击,特别是生产液晶面板的上游材料公司,如“ITO薄膜”。
目前,日本在这方面仍有一些优势。
但是他们都被别国正规军打到了大陆,说他们有很强的抵抗力有什么意义?
ITO薄膜再好,也卖不了消费者。
中国自己的显示器品牌和自己的面板制造商,一定更倾向于选择中国自己的上游材料公司。
不说民族感情,也不谈战争背景下的链条安全,商业成本的逻辑也要求这一点。
所以,还有人说丰田还是很厉害的,依然是世界第一的车企。
东南亚排名前10的汽车品牌中,有三个是日本品牌,依此类推。
这实在是刻舟求剑的僵化认知,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本质。
其本质是:
当一国正规军被打败,后勤保障体系和当地腹地受到另一国正规军的威胁时,谁占优势?
为什么西方要重蹈日本的覆辙?
本质是相似的。 日本终端品牌衰落的原因是世界前50强企业只剩下一家。
它也从 1989 年的第 11 位下降到 2022 年的第 36 位,下一步是加速衰退。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链过于僵化,拒绝接受全球分工,导致自身迭代太慢。
更严重的是,这么小的体系,面对更复杂的人类产业体系,只能支撑一条链状的脆弱**链,其特点是“赌国运”。
比如新能源汽车,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世界就已经非常清楚未来汽车产业化的可能道路。
三个方向: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
中国的选择是通吃,而日本只押注燃料电池方向的氢能分支。
诚然,已经建立了一个非常强大的氢能汽车链体系,涉及20多个子品类,日本企业优势很大,已经成为铁桶阵列。
这些参展企业都是过去跟随丰田的子公司,可以理解为服务于丰田军团的后勤保障和地方**。
但除日本外,所有其他国家都在关注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
日本有没有可能靠自己将氢气传播到世界?
显然是一场梦。
我国选择一切意味着建立了网状链条结构,这与过去传统的燃油车单链链条完全不同。
而这种网络结构不仅直接关系到汽车,在未来,以汽车智能为载体,还可以包括更多的其他人。
怎么能打这个?
西方国家面临的问题与日本相似,只是美国的人口和工业规模比日本大。
然而,美国人口超过3亿,实体制造业的规模却在日益萎缩。
虽然高端创新依然强大,但创新一旦离开了实体制造的土壤,就像一棵树失去了土壤。
欧洲看起来很大,但毕竟不是一个整体,现在俄罗斯被剥夺了西方身份。
中国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由14亿人口支撑,意味着世界上最剧烈的迭代。
从具体品牌和个人的角度来看,竞争压力极大。
但总的来说,这意味着战斗力的迅速提高。
这也意味着,任何中国以外的行业或品牌都会逐渐衰落,尽管这种衰落只是相对于中国而言的。
比如苹果搞所谓多元化的苹果**链,我们确实有亏,但苹果没有亏?
工业不仅关乎技术,核心是产能和**。
苹果最新款Vision Pro售价3万元,苹果要这么高贵吗?
难道不是因为失去了中国**链的支撑,才只能这么贵。
因为苹果本身也要考虑美国的不确定政策,恐怕已经建立了基于中国第一产业链的产品体系,以后就要大修了。
如果Vision Pro可以减少到10000台以下,这对苹果产品的推广意义不言而喻。
就像特斯拉一样,之所以有今天,全是得益于中国强大的**链条。
最后,让我们以新能源汽车结束。
连日来,欧美一直在针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什么调查、禁令,看起来还挺虚张声势的。
但有一个问题,就像美国一样,之前没有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卖出去,那只是为了挑明的一面。
世界不仅在欧洲、美国和日本,一旦东亚发生变化,日本和韩国将站在哪一边,也不确定。
但这意味着,美国和欧洲等国家被孤立在中国一流的连锁体系之外。
就像当年的日本一样,它守护着自己的地方**链,拒绝将分工全球化。
只会导致自身终端产品的迭代速度慢,竞争力差。
归根结底,日本的现在就是欧美的明天。
于是,苹果宣布退出其电动汽车计划,股价上涨,这是明智之举。
在2024年,当牌牌大洗牌的时候,如果不能融入中国的**链,你不仅会以一己之力获得双倍的成果。
很可能无论你投资多少,你都不得不浪费它。
不如等一等,等这一轮洗牌结束,等美国政策稳定下来。
我看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点赞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