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一个小伙子用面条织“毛衣”的短**在网络上走红,浏览量超过6300万次,评论界都惊叹于小伙子的巧才,纷纷问他能不能开店卖毛衫。
小伙子名叫潘瑞斌,因为喜欢织毛衣,从小就被人嘲笑,有人嘲笑他“娘娘腔”,喜欢这种小姑娘的东西; 有人说他本职工作做得不好,不学习好这个,有什么用?
没想到,潘瑞斌却以织毛衫一举成名,放弃了高薪工作,回到老家创业,带领村里50个阿姨一起致富,还上了央视,一件毛衣卖了8000元,年收入上百万!
他是怎么做到的?
潘瑞斌在大学时学的是医,但是在读书的时候,他觉得这个专业不是他喜欢的,于是他自学了日语,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外企,成为了一名日语翻译。
那是2008年,能在外企工作是很多人羡慕的事情,潘瑞斌对这份工作也很满意。
然而,工作之余,潘瑞斌开始怀念他小时候跟着妈妈学的一门手艺:织毛衣。
潘瑞斌出生在广东汕头的一个小村庄,父母以务农为生,母亲每天不仅种地打扫卫生,还做针织服装加工来养家糊口。
我母亲有一双巧手,年轻时是当地有名的巧手,后来在做OEM加工的时候当上了领导,手下最多有100多名女工。
潘瑞斌和他的两个哥哥姐姐非常喜欢毛衣,尤其是潘瑞斌,他从6岁就学会了织毛衣。
几乎每一代人都有这样的回忆:母亲坐在家门口,在昏暗的灯光下做着,一边聊天一边翻动手指织毛衣,每年冬天都会有一件“母亲牌”毛衣,没有妈妈做不到的颜色。
潘瑞斌也是如此,在他的记忆里,毛衣带给他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温暖,更是他内心的热度,哪怕他长大了,买了一件更贵更好用的机织毛衣,也还是不如他妈妈的手工毛衣。
学会织毛衫后,潘瑞斌自发地加入了母亲的OEM团队,练出了一门好手艺,有的阿姨甚至不如他。
潘瑞斌很高兴能帮上忙,可是他织毛衣的时候,总是有流言蜚语,朋友和村民们都嘲笑他,说这是只有女娃娃才会做的事情,还嘲笑他是个娘娘腔。
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妈妈都会把小家伙抱在怀里,赶走吵闹的人:“我儿子喜欢,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
但好景不长,机织毛衣逐渐取代了手工毛衣,想想看,人和机器的效率根本无法比拟,虽然机织毛衣不如手软,但颜色也固定,效率更高,错误率也低, 手工毛衣逐渐被挤出市场。
不做贴牌加工后,妈妈给家里添衣服的时候才会拿起针线,然后等孩子们长大了,觉得她织的毛衣太老套了,穿不多,这门手艺就被抛弃了。
潘瑞斌一直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在他看来,机器织成的毛衣根本没有灵魂和温度,是那么的僵硬和僵硬,只有手工才能表达织工的情感。
如今有了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这个儿时的梦想再次浮现在他的脑海中,几乎毫不犹豫地,他决定开一家**卖手工毛衣!
那时候,**才刚刚崭露头角,潘瑞斌也是第一次做,一切都需要重新探索,织毛衣的技艺也退步了一点,练了很久才恢复到巅峰水平。
潘瑞斌拍了一张针织衣服的照片上传,他至今还记得,卖出的第一件衣服是一条围巾,买家是上海人,卖了25元。
这件事给了潘瑞斌很大的鼓励,他终于确定手工毛衣还有市场,自己的想法可以实现!
从那以后,潘瑞斌就坚持不懈地努力,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针织技术和服装款式,还会看一些时装秀,琢磨新奇的色彩和图案。
后来,**的生意太火了,只能在下班后的闲暇时间完成,经过深思熟虑,潘瑞斌决定辞职,回老家开毛衫!
2010年底,潘瑞斌提着行李箱回到了家乡。
因为辞职,潘瑞斌和家人差点大吵一架,尤其是母亲非常反对,甚至后悔自己为什么教他穿毛衣,耽误儿子的前途。
但潘瑞斌已经考虑和规划了,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很多消费者已经开始追求手工制品,这是手工毛衣重返市场的好时机,错过了这个村子就不会有这家店了。
而且潘瑞斌的生意很好,根本不担心销售,只是效率太低,所以潘瑞斌回老家创业的时候,其实是在找帮手!
潘瑞斌一直记得,村里的阿姨们聚集在自己的小院子里,一边织毛衣一边聊着家里的琐事,气氛温馨欢快,这一幕一想起就能暖暖他的心。
只可惜,手工毛衣不再流行后,这些阿姨们回到家人家中,没有工作,只能围着孩子和锅炉炉,眼睛早就失明了。
于是潘瑞斌就想把村里的阿姨们都召集起来,一起织毛衫致富!
阿姨们一听说可以织毛衣赚钱,心里很是高兴,但是她们也很担心,毕竟这次和以往不一样,担心毛衣在她们手里织得砸烂卖不出去,还是潘瑞斌一直保证自己会摸底, 而他的母亲出面保证,于是他召集了几个阿姨加入。
潘瑞斌想的很简单,原材料是他提供的,接到客户的订单后,他会把需求发给阿姨,完成后他会接受,审核后当场结算费用。
如果毛衣的图案和质量不合格,可以修改,这也是手工的好处,如果实在不好,这些损失就由潘瑞斌自己承担,可以说是很尽职尽责。
但当潘瑞斌真正落实起来时,却发现了很多问题。
大多阿姨十年没织毛衫,质量参差不齐,花纹往往织错,更不用说效率低了,不符合客户的要求。
不符合要求的毛衣只能返工,但返工次数后,羊毛可能会变形,质量不行。
而潘瑞斌的主要关注点是手工定制,每个客户的数据都不一样,毛衣经常是返工,一次换十天以上是家常便饭,客户难免会有抱怨,只能把怒气洒在头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潘瑞斌一直被困在非常消极的情绪中,最怕的就是客户的**和留言。
好这种现象并没有持续太久,阿姨们很快就恢复了状态,潘瑞斌的压力减轻了不少,他的工作室也终于走上了正轨。
2014年,潘瑞斌的**销量开始一路下滑,他反复找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要领,或者被人提起,他意识到,因为自己一直在经营店面,却没有进一步研究,所以自己做的花纹和花纹已经不新奇了,已经过时了!
潘瑞斌咬紧牙关拿出20万元去学习,每隔一个月就要参加一次电商培训,还要定期学习观察流行趋势,看时装秀,了解最前沿的时尚资讯,确保自己的产品足够吸引人。
那段时间,潘瑞斌的订单越来越少,损失了一万块钱,还欠了一大笔外债,快要做不到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他的小吴玉煌伸出援手,吴玉煌是工程师,工作多年也有些积蓄,他拿出15万元,和家人借了5万元,一共20万元,帮助潘瑞斌渡过难关。
不仅如此,吴玉煌还基于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向潘瑞斌提出了很多关于店铺管理的非常有用的建议,比如需要登记每个顾客的需求,整理成数据库,收集数据做成推荐表等等,这确实对潘瑞斌帮助很大。
后来,潘瑞斌的生意越来越大,但他从未与法晓断绝联系,两人依旧保持着真挚的友谊,双方都受益匪浅。
随着不断的完善,潘瑞斌的店铺销量逐渐增加,订单如雪花般飞舞,村里其他还在观望的阿姨都找他配合,潘瑞斌也全部收下,生意越做越大。
没过多久,大数据时代就来了,短**平台成为主流,很多商家开始落户直播带货,潘瑞斌自然不会错过,但如何“大闹天下”呢?
潘瑞斌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手工编织的魅力,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是服装消费的主力军,只有新颖美观才能吸引年轻人。
但光有漂亮的衣服是不够的,如果缺乏宣传渠道,酒怕深巷,再好也没人看到就没有意义了。
在一次活动交流中,他了解到一个简短的**应用程序。
潘瑞斌自己先**,发现以上都是短**,大部分用户都是年轻人,而且有很多商家在直播商品,宣传效果特别好,看着那些直播商品的博主,潘瑞斌一下子被感动了。
2018年,潘瑞斌注册了自己的账号,并在上面拍下了自己短发的针织毛衣。
小伙子织了一件毛衣,他织得那么漂亮,一下子引来了不少人,评论里有夸奖,也有人嘲笑他,但潘瑞斌并不在意,这么多年了,对他来说也无伤大雅。
后来,他还上传了一些关于针织毛衣的教程,也介绍了自己店里的毛衣,粉丝慢慢增长,只是没那么火了。
潘瑞斌知道自己不能着急这件事,但看到其他博主的***数据这么好,他也有些着急。
12月的一天,潘瑞斌去店里吃了一碗拉面,发现这面和羊毛一样,于是他玩起了心,用筷子做织针,用面条做羊毛,手指上下飞舞,织了一小块布料, 而旁边桌上正在吃面条的客人,都惊呆了。
潘瑞斌也让同伴拍下了这段经历,没做太多编辑就晒到了账号上,没想到一下子就红了,上万人**,上千万人争先恐后地观看,无数人在评论中惊叹于他的记忆力,甚至有的官媒账号被爆出**, 这又为他引来了一波流量。
潘瑞斌从中摸到了一些规矩,然后上传的越来越花哨,有一次性针织纱,有羊毛编织的裙子和外套,而且他不隐瞒自己的秘密,还经常教针织技巧,而且**量越来越高,截至2023年1月,他的两个短**账号的粉丝总数已经突破了600万。
火灾过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他,也了解了手工毛衣,很多人找到他的店里下单,或者联系他定制,生意越来越好。
央视等一些地方**也邀请他参加节目,让他把手工毛衣带到更广阔的平台上。
站得更高了,潘瑞斌看得更多了,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肩上还有别的责任。
在家乡,村里有2280多人,潘瑞斌是村里唯一一个回老家创业的大学生。 村里的年轻人要么出去读书,留在田里干活,要么常年出去打工,不回家。
村里只剩下中老年人,家里的妇女大多是家庭主妇,没有工作,没有收入。
这些阿姨们不用整天工作,平日里还可以照顾孩子,做家务,只需要在业余时间织毛衣。
刚开始,潘瑞斌只有20个阿姨,如今逐渐增加到50个,年龄从30岁到78岁不等。
如果动作快,每个月可以织一块,慢一点可以织3块,月收入在2000左右,最厉害的一个月可以织几万!
有了收入,阿姨们的生活就好了,也更加自信了,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而且家里多了,阿姨们的收入成了主要经济,所以她们不用那么辛苦了,每天在潘瑞斌工作室外的小院子里,一群老阿姨一边做作业一边织毛衣, 就像潘瑞斌心中的记忆。
此外,潘瑞斌还不忘宣传自己的家乡,在他拍摄的短**中,经常可以看到他穿着暖色调的毛衣,坐在家乡的青砖和绿墙之间编织毛衣,宣传家乡的山水文化。
看完后,不少网友纷纷表达了出游的欲望,纷纷询问这是哪座古城,无形中宣传了自己的家乡。
因为久坐不动织毛衣,很多阿姨腰酸背痛,潘瑞斌马拉着人到处走走,按摩,还经常组织阿姨们一起去散步、跳广场舞,对他来说,赚钱很重要,但阿姨们的心情和健康也很重要。
有人说,如果你不发疯,你就活不下去。 在针织毛衣这件事上,潘瑞斌可以说是完全痴迷,掌握了2000多种针法,一件成衣可以织出100多种颜色。
为了创业,他不仅辞掉了高薪工作,还几乎封断了家里所有的产业,一路跌跌撞撞,遭受冷眼和嘲笑,几次差点让家里破产。
但他的努力是值得的,手工毛衣再次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老家的阿姨们有了收入,他也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幸福。
如今在潘瑞斌的**里,最贵的定制毛衣卖了9900元,月收入超过10万元,年收入上百万元,但他依旧不会停下脚步,继续在手工毛衣的道路上前行。
过去,潘瑞斌虽然喜欢织毛衣,但因为刻板印象,他避免编织,不想被嘲笑; 现在,他可以大肆炫耀自己的编织技巧。
因为他明白,职业没有高低之分,男女之间没有区别,男生可以织毛衣,女生也可以舞刀枪,没有什么能不能做的,只有好恶。
希望潘瑞斌能继续努力,继续做手工毛衣,不要让这份温暖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