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老北京的说法,凯瑟琳的工作室应该叫“裁缝店”,位于北京东城区前门附近的一条小巷里。
这是一条古老的街道,从清代开始,就一直是老百姓的商业街,道路两旁的商铺林立,烟火绽放遍世间。 街道入口处的小巷如梳齿,散发着老北京独特的市场风采。
24年前,当凯瑟琳第一次来到北京时,她爱上了二环路的胡同和人情味。 但她之所以留在这里,是因为一个更让她着迷的中国特产——祥云纱。
这太神奇了,我非常想知道它”。
走进凯瑟琳的工作室,看着用香云纱制作的服装,就会让人想起香山的枫叶。
这是一种特殊的丝绸面料——白色丝绸坯布蘸上薯蓣汁染料,在坯布上色后,涂上富含矿物质的河泥,经过反复加工和阳光照射,织物最终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颜色:一面是有光泽的黑色或赭红色,另一面是哑光棕褐色或棕黄色。
传统香云纱面料。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为世界上罕见的纯植物染色丝,祥云纱素有“柔软”之称,但在其生产过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却鲜为人知。
Dioscis是香云纱的纯天然染色剂。
凯瑟琳仍然记得她第一次看到这种面料时的震惊。
它是丝绸做的吗?我觉得它像皮革,它不是皮革,它像纸,它不是纸,它是轻的,它有点硬,而且颜色那么漂亮,但是正反面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颜色......凯瑟琳向《环球人物》记者回忆道。
她的中文水平还不够好,无法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只要提到祥云沙,她就兴奋不已,似乎有无穷无尽的话要说。
随着她断断续续地讲述,故事终于完整了。
Catherine于1995年第一次见到Xiangyun,当时她正在法国巴黎的高级时装学院学习。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女设计师,并被她身上的中国服装所吸引。
她经常穿香云纱的衣服,我从来没见过这种面料,和我以前接触过的所有丝绸都不一样,很神奇,我很想知道。 凯瑟琳说。
她与祥云莎的邂逅让她一见钟情,她开始追求一段旅程,但这段旅程一开始并不那么顺利。
当时,整个欧洲还没有香云纱。 我在巴黎接触的高档面料一般是意大利和法国的,也有来自中国的高端面料,但数量不多。 凯瑟琳说。
1996年,Catherine前往台湾,与她认识了一段时间的设计师一起工作,但她仍然不知道香云纱的来龙去脉。
在随后的几年里,她为巴黎的几家高级时装公司工作,她一直在思考面料的魔力。
我总是拿一根香云纱,把它展示给我遇到的所有人,来自法国、德国和......从上海、北京和香港出发我问他们有没有这种面料,他们不仅没有,甚至不知道那是什么。 ”
传统香云纱面料。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00年,凯瑟琳第一次访问中国大陆,仍然是为了祥云纱。 当时,她一句中文都说不出来,在北京四处打听,希望能找到最正宗、最传统的祥云纱制作工艺,但还是一无所获。
“要制作纯天然香云纱”。
就在凯瑟琳快要失去理智的时候,她遇到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张向云。
张向云年轻时跟着一位德国老师学习酿造啤酒,学习德语,后来从事葡萄酒工作,需要学习法语。
2000年,张向云来到北京语言大学深造,在老师的介绍下,他开始跟着凯瑟琳学习法语,但两人一说话就变成了德国人。
凯瑟琳和张向云在四川甘孜旅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得知凯瑟琳来中国寻找香云纱后,张向云主动提出帮忙打听,最后在北京一家历史悠久的丝绸店得到了重要信息,人们告诉他们,他们看到了这种布料,但原产地不是在北京,而是在广东。
该男子表示,最传统的全天然香云纱早已停产,但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店里用现代技术达到同样的效果。 我说我不想要这种效果,我想要纯天然的祥云纱。 凯瑟琳说。
为了追根溯源,张向云先到广东寻找。
其实当时我并不了解,从网上得知原产地在广东顺德。 我要去广东出差,所以我联系了那里的工厂。 那时候,他们师傅还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厂的生产经营比现在困难多了。 张向云告诉记者。
现代纺织工业的高效率、高科技使人造面料成为服装市场的主流,而传统祥云纱的生产工艺非常复杂,包括14道工序和36道工序,采用纯天然材料,完全依靠手工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
烘干是湘云纱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个世纪头十年,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的祥云纱厂经营困难,许多老工匠转行。
张向云在顺德找到工厂的时候,就看到了这种情况。 “工厂停产了一段时间,我去的时候刚刚恢复,产量不是很大,但完全按照传统工艺生产。 ”
张向云要了一些材料,带回了北京。 凯瑟琳第一眼大喜过望,这就是她要找的正宗的香云面纱。 不久后,两人一起去了顺德。
当时我们在工厂遇到了一个日本人,听说他是当时最大的客户,经常来订购面料。 这才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祥云纱一直是我国的出口项目,主要销往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张向云说。
凯瑟琳找到香云莎和她的爱人后,决定留在中国,并与张向云一起在北京的胡同创建了自己的高级时装工作室。
凯瑟琳的庭院。
“它凝聚了历史、文化和智慧”。
凯瑟琳的全名是凯瑟琳·冯·瑞斯·鲍。 她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的一个艺术家家庭,她的祖父和父亲是雕塑家,她的母亲是一名手工艺老师。
受家庭影响,凯瑟琳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时装设计师。
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接触到了各种颜色和形状,我从小就对面料和纹理感兴趣。 起初,我用各种面料制作了小礼物,然后我制作了自己的衣服并改变了自己的衣服,不仅是我自己的衣服,还有我祖母和母亲的衣服。 凯瑟琳告诉记者。
成年后,凯瑟琳从事时装设计工作,从学徒开始,后来被法国高级时装品牌聘用。
经过一年半的工作,她进入了巴黎的高级时装学院,并于当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在随后的几年里,她先后受雇于迪奥、香奈儿等高端时装公司,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
凯瑟琳(前排中)与模特合影。
凯瑟琳在德国的父母最初不同意选择在北京创业,她的母亲非常支持,她的父亲认为中国太遥远了。
凯瑟琳自己也没想到会在北京生活这么久,她的人生轨迹被祥云沙改变了,而这种执念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丝毫减弱。
我真的很喜欢祥云纱,穿上它给我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 我特别喜欢黑色,祥云纱的黑色层次丰富,有时有点褐色,有时有点蓝色,光泽也不同。 每一块布料都独一无二,如此简约、优雅,适合各种场合,既现代又民族......凯瑟琳滔滔不绝地对记者说。
凯瑟琳的服装有中国风。
刚到中国时,她并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偏好,想知道为什么没有人穿这么好的面料。 在创业初期,凯瑟琳的客户基本上都是外国人,当她把这种高端丝绸介绍给客户时,她发现很多欧洲人都喜欢来自中国的独特面料,中国客户会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
中国人喜欢鲜艳鲜艳的色彩,很多人认为祥云纱的颜色是深色和深色,他们总是问我是鲜艳的颜色还是白色的。 也有人认为传统的香云纱线色泽不够丰富。 我注意到,后来市面上出售的非传统香云纱确实色彩鲜艳,但都是机器印制的颜色和图案。 另一位中国朋友告诉我,她小时候在电影中看到房东穿着这种面料做的衣服,所以她不喜欢。 凯瑟琳说。
传统的祥云纱确实存在色型少、色泽深、易褪色等问题,但凯瑟琳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非遗,并不完美,而是凝聚了古人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智慧。
为了尊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凯瑟琳严格遵循传统工艺:她使用的所有湘云纱布都是手工染色,然后反复混浊、干燥、漂洗,放置几年才能使用。
由于凯瑟琳多年来致力于保护祥云纱线的传统技艺,并积极向海外市场推广,2020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她“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友好大使”称号。
“这里有很大的市场和很多机会。”
虽然她的中文水平还有待提高,但凯瑟琳的口音已经有了北京口音,当她说出土豆汁中的“果汁”这个词时,发音为“果汁”,是地道的北京二花音。
很多人说她选择了北京,但凯瑟琳自己却说,北京之所以选择她,是因为“这里有很大的市场和机会”。
此外,北京的生活方式也是她喜欢的。
我只是喜欢北京胡同里的生活,那里没有那么商业化。 我必须脚踏实地才能做一个好的设计,所以我不能在办公楼里工作。 这里的老邻居很熟,相处得很好,我喜欢和他们聊天。 ”
在凯瑟琳眼中,胡同里的北京人不是住在自己的房间里,而是住在邻居的大家庭里,“这与德国截然不同,那里的老人没有那么孤独,可以和外面的朋友聊天跳舞,人情味更强。
凯瑟琳整理布料。
甚至她的设计风格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Catherine认为,西方的设计理念是“人跟着衣服走”,所以使用了大量的衬里或其他支撑,使服装更加立体和匀称,即使不穿也能看出轮廓; 中国的审美风格是天人和谐。
首先,顺其自然,所以是“有人穿的衣服”,应该根据面料的特点进行设计,不像西方设计师想做任何他们想要的形状。
中式服装随身而行,有呼吸感,能修身。 凯瑟琳最喜欢宋代的服饰,在她看来,古代汉服古朴、优雅、大方、自然,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境界,“这样的服饰栩栩如生”。
凯瑟琳喜欢体验工艺的方方面面。
现在,凯瑟琳的客户大多是中国人。 她仍然每年两次去顺德挖土豆,给土豆染色,涂上泥土,用手洗。 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有时温度超过40摄氏度,阳光刺眼,但工人们不得不在草地上晾干浸湿的布,然后重复这个过程。
闲暇时,凯瑟琳和张向云带着孩子在中国各地旅行,她特别喜欢传统艺术和建筑。 在这个过程中,Catherine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尊重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也是我现在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