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强调主观情绪,对正当防卫要给予更多的宽大理解空间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李东升建议:考虑辩护人所处的情况和由此引起的情绪的合理性,将合理情绪列为犯罪原因,使司法判决结果更加人性化,保证实质公平正义; 在执法层面,完善正当防卫制度适用实施细则,适当降低某些特殊情况的门槛,放宽法律容忍限度; 在司法程序层面,扎实推进正当辩护案件司法公开,充分发挥司法责任制作用。 (央视3月4日讯)
全国人大代表李东升(来源:澎湃新闻)。
一般来说,人类的法律公式是“法律=情感+理性+力量”;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全国人大代表李东升指出,在正当防卫的裁判中,除了遵循客观事实外,还要重视主观情绪,在正当防卫中给予更多的宽大理解空间。
面对突如其来的违法行为,人们的情绪反应往往是直接而强烈的; 许多正当的自卫行为也必须超过侵犯的强度,否则很难自卫。 这种情绪波动和压力反应本质上是生存本能的一部分。 如果司法裁判不考虑“人情味”,做出过于严格的判断,或者干脆按照“谁死谁伤谁”和“结果主义”的逻辑办案,那我们怎么能支持辩护人呢? 如何捍卫公平正义?
不要劝别人善而不苦“,这句话用在正当防卫中,或许是:如果你没有经历过那种紧迫的环境,你不应该轻易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判断是非,甚至强迫辩护人绝对理性和冷静。
从法律角度来看,考虑合理的情绪是对正当辩护制度的重要补充。 这意味着在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的认定更加人性化、具体化,更加注重辩护人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 只有平衡理性法则和法则,才能更全面、更公正地评估案件。
在社会层面,对合理情感的认可也符合人民的朴素正义。 当法律给予更多的自我保护空间时,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也会增加。 法治的进步,不仅是为了保护个人的权益,更是为了激活正当防卫的正能量。
法律不能屈服于无法无天,公平正义应该是双向的,这样犯罪的代价才能更高,恶可以罚善。全国人大代表李东升提出,这将有助于真正激活正当防卫法律规定,减少其适用障碍。虽然关于正当抗辩认定的放宽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如何界定情感的合理性? 如何确保标准不被滥用,相关规则得到完善? 但每一次被激活和完善,都是很大的进步。
近日上映的热门法律电影《第二十条》将正当防卫的话题带回了大众视野。 这或许是一个契机,希望更多的人能努力,让“爱在法”和法则的人性公式更加有效。 (正观评论员韩京)。
黄河评论邮箱:zghhpl@163com)
统筹单位:陈若松。
编辑:周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