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极其感人的老**。 2006年,**的孩子们去了朝鲜,他们来到了在朝的中国志愿军烈士陵园,目的只有一个:特意扫扫烈士毛安英的坟墓。
前排左起**是:毛安卿的妻子邵华,毛岸英的前妻刘思琪,**女儿李敏和李妮。 这意味着两个儿媳妇和两个女儿合影,她们也是“四个女儿”,这是非常难得的,她们衣着朴素,不愧是伟人的后代。
从**可以看出大家都很伤心,都希望把毛安英迁到中国,安葬在沈阳志愿军烈士陵园。 问题是,为什么毛安英牺牲后不回国安葬? 这件事也是***决定的,背后的故事是泪流满面的。
1950年11月25日,毛义英在朝鲜大于洞英勇牺牲,年仅28岁。 当天下午,志愿军总司令给军委发了一封绝密电报:
“我们今天7点进入防空洞,毛安英和三名参谋在屋里。 11时,当四架敌机经过时,其中四架已经出来了。 敌机经过后,四人返回屋内,突然又有四架敌机飞来,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击中屋内,当时两名参谋跑了出来,毛安英和高瑞欣还没来得及逃生就被烧死了,没有其他损失。 ”毛岸英死后,**考虑到前线战争的紧张局势,他指示将毛义英和高瑞欣暂时埋葬在附近的山坡上,战争结束后再转移到墓地。 **当时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接到电报后很伤心,但经过与**等人商量,他决定暂时不向***汇报。
这是有原因的,一是考虑***患重感冒,二是***专心指挥志愿军的第二次战役。 1951年1月2日,**终于向***报告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 当时,***住在新六院1号楼,让叶子龙把***绝密电报发给***批准。
据叶子龙回忆,当他到达新六院一号楼时,**刚起床,正坐在前厅的沙发上看报纸。 像往常一样,叶子龙把电报放在面前的茶几下面,然后放下报纸,拿起电报。
那一刻,时间仿佛停止了,场面无比安静,只见***埋头看了一遍又一遍的电报。 过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只见脸色苍白,显然处于极度悲痛的状态,却没有眼泪。 紧接着,**抽了很长一段时间。
过了许久,**对着身旁的李银桥、叶子龙等人挥了挥手,道:“。战争,总得有人死,没什么。 后来,回到北京后,他再次提到毛岸英的牺牲,并说:“。志愿军牺牲了这么多人,他们的牺牲都是光荣的,不要因为安英是我的儿子就把这当成什么大事。 它消失了,没有必要再说了。
1954年12月底,志愿军司令部就毛岸英葬礼搬迁一事致函军委。 中央军委总干部立即发回志愿军总部电报,建议将毛义英重新安葬回国。 这封电报还没发出,就送到了***的办公桌上,***当时是***副总理兼国防部长。
**想了想,他有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毛安英应该葬在朝鲜。 **对秘书说:“你不是亲口说过岸英是志愿军的普通士兵吗? 此外,作为中北两国人民鲜血凝聚的友谊的象征,作为中中两国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毛安英也应该被埋葬在朝鲜。 ”
想到这一层,**给***写了一封私人信,提议将毛安英埋葬在朝鲜。 **写道:“我打算葬在朝鲜,以智师或义勇军司令员的名义,立碑,说明他自愿参军牺牲,不愧是***的儿子,与同时去世的另一位参谋高瑞新葬在同一地。 这个教育意义很好,其他烈士家属也没异议,原文已经发给你了,上面的评论没有写。 ”
毛安英公墓。
**他赞同***的建议,对这封信评论说:“我同意彭的意见,请通知总干部部准备另一份答复。 而***的手写信很快就送到了***的手中,**也同意了,他给出了这样的指示:我同意德怀同志的意见,即建英的遗体应该像成千上万的志愿烈士一样埋葬在朝鲜的土地上,不应该为他举行特别的葬礼。
就这样,毛安英最终被埋葬在了朝鲜。 1955年清明节后,毛义英被迁往朝鲜平安南道希昌县西北部的中国志愿军烈士陵园。 毛安英的墓地与其他志愿烈士墓地没有什么不同,他的墓碑上刻着“毛安英同志墓”,背面刻有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