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 黄泽正.
编辑丨张丽娟
最近,我一直在跟着俞敏红当老师,学习如何做网红。 前段时间在亚布力企业家峰会上,周弘毅面对镜头,发现俞敏洪端着酒杯,说打算拜于敏宏为师。
而现在也不难猜到,出身于教育界、关心教育的俞敏洪先生估计,周弘毅的诀窍是:“老周,想当网红,就得开班,会有流量......在课堂上。”
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身价超过800亿元的周弘毅在亚布力企业家峰会后迅速开设了自己的第一个“AI免费课”。 尤其是在清华大学李一舟博士因销售AI培训课程被全网诟病的当下。
更有趣的是,另一位明星AI创业者,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销售AI课程。 李志飞AI课程的年会费高达2999元。
在抖音上,围绕AI的付费课程开始井喷,包括AI直播、AI训练、AI认知、AI实践、AI设计相关课程,价格从148元到2999元不等。 一门售价499元的课程,名为《从初级到精通——AI实战课程》,仅在过去30天,就在抖音平台上的销量就达到了64架60000,直播间转化率接近14%。
为什么AI明星创业者一边宣扬生成式AI作为未来的无限潜力,一边依靠AI成为网红? 从小餐桌的角度来看,不仅仅是为了赚取微薄的课费,更大的因素是每个人都需要AI变得更热......
质疑有影响力的人,成为有影响力的人。
在大众印象中,科技和网红从来都是同平面上的两条平行线。 原因是,要想成为网红,必须要有漂亮的外表、甜美的嗓音、玩表情包的能力、能展示的独特职业等等,众多技能之一。
只不过,这些网红的特质,恰好与沉稳内敛的科技从业者的形象和气质不符。 直到马斯克的出现,全世界才意识到,原来的“科技网红”真的可以行。
而在生成式AI领域,最先出圈的网红显然是李一舟。 虽然被全网批评“虚假宣传,课程很水”,但李一舟确实打着“AI网红”的标签走红了,人气也和以前不一样了。
其实,回想起来,AI网红切韭菜的话题并不新鲜。 比起国外网红借助AI切韭菜的实力,李一舟只能算是小事了。
早在 2016 年,当第一波 AI 兴起时,印度裔美国人 Siraj R**al 利用 AI 成为 YouTube 上的网红。
根据希拉格特在他的YouTube频道上的自我介绍,他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比尔·奈(美国著名科学教育家和电视节目主持人),*世界的侃爷(美国著名说唱歌手),神经网络界的碧昂丝,学习界的博尔特,以及耶稣......在机器学习中。”
凭借一把白发,夸张的肢体动作,以及自称“传播数据科学的使命”,他吸引了近100万粉丝。 Hillaj 还很快推出了付费 AI 课程,售价 1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1,432 元。 该课程一炮而红,有 1,200 多人付费。
尽管该课程是广告,但Hilakijah表示,他将为参与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帮助”。 但事实上,他只是每周发布30分钟的**课,给大家一个问答环节。
一些很快付款的学生感到被骗并要求退款,但 Hilakijah 干脆无视退款请求,在 YouTube 和 Twitter 上,每当有人提到退还学费时,Hilaki 都会屏蔽......径直
尽管有各种批评,但事实证明,当一个 Hiraj 倒下时,成千上万的人站了起来。
几年后的今天,AI再次走红,火起来的不仅仅是AI概念股,还有不少AI网红。 在抖音上,不仅AI话题频频引爆热搜,围绕AI的付费课程也扩展到了多个细分领域。
例如,AI科普、AI实践、AI设计相关课程; TOB客户的AI内容营销; 使用人工智能带来货物等的现场课程都可以使用。
拥有清华博士形象的李一舟,一年内售出约25万套AI课程《每个人的人工智能课》,销量约5000万。
同时,小餐桌注意到,就算没有AI老板的背书,一门售价1498元的课程,名为《从0基础到高级,AI商业设计系统课程》,过去30天也卖出了70万的销量,粗略估计一年会有800万的销量。
考虑到全网对李一舟AI课程的口头和书面批评,以及关于AI课程虚假宣传的报道,这个销量已经相当可观了。
难怪周弘毅在抖音上解释道:“某位清华医生因为卖AI课程被'扁平化',这至少说明大家都渴望学习AI知识。 既然大家都想学习,我就免费上了一堂公开课......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周弘毅已经把这个**放在了首位。
质疑网红,成为网红“,就在大家担心自己的事业会被AI取代的时候,网红们却趁着这种FOMO情绪,率先吃了红利。
该课程的目的是让 AI 更热。
当然,不管是提供免费公开课的周弘毅,还是一年课程收费2999元的李志飞,在乎的绝对不是课费。 毕竟,即使是现在周弘毅的360市值也是689亿,身价也超过155亿元; 李志飞的出门问问完成D-2轮融资后,其投后估值也达到了757亿美元。
对于两位商界大亨来说,卖课赚的那点钱实在是微不足道,或者说是杯水车薪。 对于想要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公司创造更大未来的创始人来说,这更像是一门课程——让人工智能更热门。
生成式AI还不够火吗? 国外,够热,国内,不够热。
举几个最直观的数据,OpenAI 的估值已飙升至 860 亿美元; 从去年年初到今年,英伟达涨幅超过250%,市值超过2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公司。 Microsoft的市值在过去一年中也飙升了60%,市值达到3万亿美元,一度超越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 Meta 也一扫过去 12 个月的跌势,市值飙升 168%,重回万亿美元水平。
在所有这些市值的剧烈变化背后,人工智能发挥了关键作用。
也难怪苹果官宣放弃造车,进军AI战场,谷歌也由CEO亲自领衔,将AI提升到公司的战略层面。 因为每个人都意识到,无论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否是人类的未来,至少在目前,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科技巨头的未来。
国内科技巨头是否正在享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红利? 显然有,但仍然不够。
以 2023 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最新财务业绩为例,对人工智能采取最激进的方法。 2023年实现总营收1346亿元,归属净利润287亿元,同比增长39%; 第四季度营收350亿元,归属净利润78亿元,同比增长44%。
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型语言模型已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并推动了长期增长。 ”
虽然增幅可圈可点,但与Microsoft、英伟达、Meta等国外AI巨头数千亿美元的增速相比,他们吃到的红利实在是难以比拟。
毕竟,根据李彦宏的说法,文心一言是最接近GPT-4的,而且已经磨砺了十年,投入了数百亿美元,正因为如此,其实有很多理由期待生成式AI能为公司带来更好的回报。
即便如此,其他声称“全靠人工智能”的公司也是可以想象的。 据一位半导体投资人透露,“已经有AI创业公司在尝试改进英伟达显卡,原因是AI带来的实际收益,最好直接转售二手显卡。 ”
除了被动转售显卡,这显然是一种更积极的方式,让市场更火爆,把蛋糕做大。 毕竟,只有当蛋糕更大时,进入者才更有可能从中获利。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开设AI课程,只是进一步加热AI市场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在过去的一年里,AI科普**、AI峰会、AI主题论坛、AI入门书、AI播客等内容形式层出不穷,AI课程的成本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帮助C端用户时刻拉紧AI的弦,保持FOMO情绪,AI市场才能永远繁荣起来。
就像有影响力的人需要不断更新以保持新鲜感并维护他们的追随者一样。 在AI的可玩性和实用性不足以长期吸引人们关注的当下,AI从业者有必要利用AI玩各种花样,保持市场热度。
换句话说,在 2017 年,谷歌用一篇题为“注意力是你所需要的一切”的文章解释了变形金刚。 而到了2024年,AI网红们会用开课的方式吸引眼球(attention),看来他们也在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变形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