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折旧概述
折旧:指固定资产在使用寿命期间,按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配。
1)反映因使用而逐渐耗尽的固定资产的价值。
2)符合“匹配原则”,与固定资产在使用期间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匹配。
二、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1)固定资产原价是指固定资产的成本。
2)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考虑预期的生产能力或实物产出、有形磨损等设备。
使用中的磨损、建筑物的自然侵蚀和无形的磨损,如新技术、法律和其他法规的出现)。
3)估计净剩余价值(扣除估计处置成本后从处置中获得的金额)。
4)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累计金额)。
3、固定资产折旧范围
除以下情况外,企业还应做出回应都固定资产折旧准备金:
足够折旧继续使用它固定资产。
2)根据规定单独定价如固定资产记入土地。
固定资产折旧开始和停止时间
1)企业按月提取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折旧,折旧从下个月开始计算;当月减去的固定资产折旧,当月计提折旧,不计提当月折旧。
例如,如果它是在 1 月 31 日购买的,并且从 2 月开始折旧,则一年中总共将折旧 11 个月。 它于 12 月 31 日出售,并于 12 月折旧,当年总共折旧了 12 个月。
2)固定资产折旧全部折旧后,不提取折旧;对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进行折旧。
3)已达到预期使用状态但尚未完成决算的固定资产,按估计价值确定成本,计提折旧;决算完成后,原临时价值将根据实际成本进行调整(追溯调整),但无需调整已计提折旧金额(未来适用方法,会计估计变更)。
4)在现代化改造过程中不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当转入在建建筑的账面价值,不计入折旧。改造工程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并折算为固定资产后,按重新确定的折旧方法和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称为改扩建期或改造期,发生的修理费用达到固定资产原值的20%以上)计提折旧, 或者相关资产经修缮后延长两年以上的经济使用寿命,或修缮后的固定资产用于新的或者其他用途)。)
5)固定资产在定期检修期间折旧(无需转入在建工程)。
四、折旧开始和结束时间
折旧将开始计提当月新增的固定资产(达到预期可用状态)的折旧; 当月减去的固定资产折旧,按当月计提。
当月新增无形资产,按当月摊销; 当月减额的无形资产,当月不摊销。
固定资产折旧全部提高后,无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计入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予抵扣折旧。
已达到预期使用状态但尚未完成决算的固定资产,按预估价值确定成本,并计提折旧; 决算完成后,将根据实际成本调整原暂定值,但已计提的折旧金额不进行调整。
5、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相关经济效益的预期消费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式。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改变(是会计估计的变更,以后适用该方法,不需要追溯调整)。
企业的收入可能受到投入、生产过程、销售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与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效益的预期消费模式无关,因此,折旧不应以经济活动产生的收入为基础,包括固定资产的使用。
平均年数: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平衡一种按固定资产预期使用年限分摊的方法。 每个期间的折旧金额相同平等
局限性:不同年份不提供固定资产经济效益不同(前期较多,后期较少); 每年不考虑维修费用会增加问题。 如果固定资产是每个期间的负载程度不同寿命平均方法不能反映实际使用情况,折旧金额与固定资产的磨损程度不符。
工作负载方法: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个期间应付折旧金额的方法。
局限性工作量法假定固定资产价值的下降不是由于时间的流逝,而是由于用。为有形磨损在经济折旧比经济折旧更重要的情况下,这种假设是合理的。 但无形损耗固定资产即使未使用也会折旧,并且无法使用工作量法反映在账簿中。
双倍余额递减法:不考虑预计净残值按各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额(即固定资产净值和双直线折旧率是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
年总法:固定资产原价减去估计净残值将余额乘以 1 作为分子的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估计使用寿命的同比数字之和年度折旧金额是根据分母的递减分数计算的。
6、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谁受益,谁承担)。
借:制造费用(生产车间的折旧)。
管理费用(未使用的固定资产的折旧)。
销售费用(由公司专门的销售部门应计的折旧)。
其他经营成本(企业租赁的固定资产折旧)。
研发支出(企业发展无形资产时,以固定资本计提折旧)。
在建工程(在建工程采用固定资产折旧法)。
信用:累计折旧。
7、审查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折旧方法
至少,企业应该:年复一年,年复一年最终,在固定资产上使用寿命估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审查。
如果预计使用寿命与原始估计值之间存在差异,则应调整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如果预计的净残值与原来的估计值之间存在差异,则应调整估计的净残值。与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效益预期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应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估计的剩余价值净值和折旧方法的变动应按以下方式计算:会计估计的变化(未来应用,无需追溯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