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错过了曾院士参与的三星堆学习,让在三星堆查阅过各种资料的儿子没有放弃,在开学第一周就带着他们去参观了三星堆,当时学业负担不大。
在参观三星堆期间,父亲担任兼职导游,在父亲的指导下,儿子也自由发挥,偶尔担任兼职讲师。
看着在展品和植物前滔滔不绝的儿子,想起一年前在自贡恐龙博物馆里与每只恐龙交谈并吸引游客听他当导游的“社交牛”儿子,以及前一天周五准备充分但怯场的“社交恐惧”儿子, 这竟然是同一个孩子,这让我目瞪口呆。他是“社会牛”还是“社会恐惧”?
也许,社会牛或社会恐惧的问题并不重要。
首先,有一个术语叫做“以终为始”,意思是在采取行动之前,我们应该把事情的目标想清楚,并根据目标采取措施。 同样,管理中也有“工具理性”和“实质理性”,两者共同表明行动应该与目标相一致。 嗯,养孩子也是一样。 “社会牛”和“社会恐惧”是工具理性,过好日子是实质理性; “社会牛”和“社会恐惧”是一种行动方式,“过好日子”是最终目标。 这样一来,最重要的是沟通和输出的能力。 因为社会牛和社会恐惧不仅与他们是否优秀无关,而且无法决定孩子是否能过上好日子。 社交恐惧并不意味着沟通能力差,输出能力弱,社交牛也不意味着沟通能力和输出能力一定好。 因为人天生就很复杂。 很多明星在性格上都偏向于社交恐惧症,但他们在自己热爱和擅长的领域却非常社交。 唯一能支撑输出和专业沟通的,是真正的天赋和内在的充实。 有了真正的才华,个性独立,阳光自信,你就会有勇气和能力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看,敢于表达自己不是一种技能,也不是一种好的品质,而是一种自然的结果。 比如我儿子,在博物馆里可以跟着小粉丝哥哥和小粉丝姐姐,但是在班长选举中,他不能说话两分钟。
其次,没有必要训练孩子说话和左右,这不是美好和成功生活的必要条件。 因为自己活得好不好,成功与否,并不是目标的结果,因为通往成功的道路是无法规划的,而是不断地考验下一个垫脚石,一步一步走出来。 就像很多人羡慕黄永宇教授的一生,羡慕他游手好闲、野鹤般的生活。 但我认为,需要羡慕的不是教授的生活条件本身,而是选择自己自洽生活的能力。 世间最崇高的不是某种生活,而是能够活在自己最舒服的状态里,有权选择随心所欲地生活,掌握自己的命运。 人的性格是多样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生活,就像不强行让社会恐惧的孩子打着“对你好”和“爱”的名义做公关活动,让“社会牛”的孩子守守灯塔,对性格不合的人来说,就是折磨、折磨、炼狱。 因为即使你锻炼了,也传达了“你做不到”的评价,这也是缺乏自信和自信的表现。 心里也不可能有平安。 父母的最终目标——幸福——会失望。
因此,作为父母,你应该专注于自己想要的,而不是担心,并给你的孩子更多的帮助和祝福。 孩子需要父母传达信心、勇气和力量,而不是焦虑、怀疑和担忧。 至于“社交牛”或“社交恐惧”,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发展。 毕竟,这个世界不仅需要大树,还需要小草来装饰。 只要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自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