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这一年,女王之路的留存是一个问题,非殖民化势在必行。
时隔25年,香港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新一代的香港年轻人已经与这片土地一起成长,但当谈到他们对这个国家的归属感时,它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我深信,必须推进非殖民化进程,因为如果不积极主动地推进,它可能会继续被推动"去汉化"的电流。
撇开过去的争议,每次走在香港"皇后大道",我忍不住心中感叹。 我想知道,我应该与这条道路的历史对抗作斗争吗?
今天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眼前的景象一如既往,就算是上一任香港总督彭定康,如果他再回来,还是能认出这片土地的。
或许,路名只是一个航标,对于香港人来说,熟悉的名字并不需要改。 然而"queen`s road"殖民化的痕迹太深了,无法抹去。
我们不能接受它隐含着等同于慈禧或武则天的隐含含义,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回到过去,女王'1842 年 2 月,南道是香港岛的开创性杰作,当时有一个雄心勃勃的填海工程,这条壮观的 4 英里道路见证了殖民时期的开始。
它的名字来源于维多利亚女王的荣誉,就像一面纪念英国统治的旗帜。 同样,为了向英皇乔治五世致敬,香港也拥有荣誉的象征英皇道。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城市的这段记忆并不是永恒的,在日本占领期间曾短暂改名为“明治通”,但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这条路的名字在祖国和平回归后又恢复了原来的辉煌。
香港道路名称和建筑物的变化是敏感和具有挑战性的,我们将拭目以待,看看在回归初期会发生什么"一国两制"的智慧。 英方希望维持既定秩序,而我们则试图这样做。
然而"非殖民化"跟"去中国识别"回归25年来,已成为治理的焦点。 原来的管理制度大多起源于英国,抵制改革也就不足为奇了,陈方晟等人物都利用了这一点"非殖民化"口号,暗中推送"去汉化",抵制回归,认同国家。
即使一些机构忽视了非殖民化进程,因为该制度保持不变。
2015年9月,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佐尔转变职务,强调香港要依法办事"非殖民化"不"去汉化"然而,当时政制局秘书谭志远不同意,认为应避免不必要的政治纠纷。
时至今日,人们对保护殖民遗迹的态度各不相同,有些人甚至认为是这样"一国两制"象征。 然而,香港纪律部队最近已转而使用"中国人步伐",反映了社会配对"英国的"对传统的反思。
2019年"黑色风暴"这一事件使香港**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他们在平息暴力的同时避免大规模**的勇敢和智慧赢得了赞誉。
李家超、邓炳强等人的崛起,是他们获得信任的必然结果。 香港警务部队虽然受过英国人的训练,但在维护国家和香港利益的关键时刻,坚定地站在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场上,真正体现了中国人的忠诚,看清了英美背后的虚伪和狡猾。
虽然2019年的动荡使香港的法律界受到审查,但试图摆脱“英国的耻辱”就像在清朝试图剪掉辫子一样困难。
事实上,即使是英国法律界也正在经历内部变革,许多人不再认同过去的传统象征。 我觉得没必要急着去推,只要等待内部的变化,当他们发现这些传统术语已经不符合时代审美时,自然会选择抛弃它们,以免给他们把柄。
令人高兴的是,现任律政司司长郑若骅于5月23日强调,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迫切需要对过时的法律文本进行现代化改造,并删除“女王陛下”和“英国”等殖民术语。
想想看,香港回归祖国25年后才开始的“去殖民化”进程,皇后大道这样的地名怎么会变化得这么快?
核心思想:香港去殖民化的关键在于教育改革,尤其是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奴隶教育”的影响,尤其是教会学校的教育体系。
这个过程很漫长,需要精细的操作。 请注意,本文中对文本的任何使用都必须得到作者的批准并注明出处,以尊重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