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经济数据显示,2023年31个省市GDP已经公布,其中排名前10的省市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60%,实在是惹人心弦。
这些省市的长期领导地位,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坚持密切相关。 从排名前10的省市发布的《**工作报告》来看,2024年各省对产业发展做了哪些安排? (编者注)。
广东
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储能前沿新材料超高清**显示屏生物制造商业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推动跃信三期、华润微工、广州增鑫、方正微等芯片项目建设,推动肇庆宁德时代一期、江门中信航空一期等项目的稳定生产投产。 发展低海拔经济创新城市航空运输、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应用场景,加快建设低空无人感知产业体系,推进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支持深圳、广州、珠海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举办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 从而打造大湾区的低空经济和工业高地。
落实未来五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推进布局6g量子技术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打造国家未来产业试验区。 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一项战略性技术,要抓住风口机遇,充分发挥我省计算设施、产业规模、数据要素、应用场景等优势,统筹技术研发工作, 产业培育、安全评价、产业治理等,着力突破底层技术,鼓励大模型产业创新应用,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领跑,开辟新赛道,抢占制高点,争先天!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抓好数字化转型城市中小企业试点工作,推动规模以上9200家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打造制造业数字化“链条改造”省级样板。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产业,抓好IPv6规模化部署,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 推钢石油化彩色建材造纸等行业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链条管理企业。 支持韶关建设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国家示范区。 实施工业设计赋能行动,举办国际设计竞赛。 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出台政策文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定制化生产、柔性制造等新模式,不断提升广东制造业“智慧”、“绿色含量”、“含金量”。
江苏。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围绕“1650”产业体系建设,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链条做强延伸行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继续扩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高标准建设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级重点集群,并着力建设新型电力设备等世界级高端齿轮等国际先进航空 航天以及该国其他主要集群。 广泛应用数智化技术和绿色科技,深度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工程。
加快发展新型优质生产力。 持续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开展省级融合集群试点,大力发展生物制造智能电网新能源低海拔经济等新兴产业。 坚持未来产业 共创行业未来,围绕前沿技术、示范企业、科技园区、应用场景、标准规范进行部署和开放未来的网络量子生命科学氢能与新能源储能深海、深地、天、天和其他新的工业轨道。
加大数字经济发展力度。 以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新型工业化,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大典范,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行区。 进一步实施“智能化转型、数字化转型转网”,加强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打造智能制造示范标杆,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基本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启动实施全覆盖。 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实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331”工程,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培育两产业融合发展标杆和引领模式,打造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山东
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深化产业经济第一工程,实施先进制造行动,积极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加快提升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周围冶金化学药品轻工业建材机械纺织和服装等重点行业“一产业一方针”转型升级,实施500多万元技术改造项目1项约20,000。 推进山东钢铁宝武日照精钢基地二期工程,启动永丰钢铁焦炭项目。 建设齐鲁石化、六友路炼等重大项目,推进玉龙岛炼化一期、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全面投产。 提升腾州机床、聊城轴承、博兴商用厨具等特色产业水平。
加快新兴产业集群集聚。 周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齿轮新能源与新材料现代医学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安全应急设备商业航空航天低海拔经济等领域,新培育省级新兴产业集群约10个。 提升枣庄锂电池新能源、滨州铝新材料、济宁智能装备、威海医疗器械、菏泽中药等产业集群能源水平提升。 加快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 周围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的网络量子技术人形机器人深海和天空等领域,实施约20项前沿技术攻关,推动加快增长的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 支持济南、青岛、烟台建设未来产业先行区。 搭建风险投资和风险投资服务平台,把握未来产业发展势头。
要抓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落实省级数字经济发展大会部署,以数字化转型新轨道引领经济发展新动能形成。
一是加大推进数字产业化力度。 培育壮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推进百项重大工程,力争信息技术产业收入增长10%以上。 推动济南、青岛等城市重点集成电路项目规模化量产,加快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布局发展。 建成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约30个,推出一批鲁邦软件“名品”。 大力发展先进计算、虚拟现实、超高清、电子新材料等产业,培育10个左右的数字产业集群。
二是加强产业数字化推进。 充分发挥海尔高傲、浪潮云州、盛软云帆等国家级“双交叉”平台作用,新培育5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30个“产业大脑”,打造100个典型应用场景。 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新建国家级智能工厂约10家。 建设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中心,优化政策供给,聚集500余家优质服务商,服务1万余家中小企业,加速中小企业“云数据赋能”。
三是夯实数字经济基础。 部署高性能智能计算中心,统筹布局通用型和垂直型大模型算力,新建5A级省级数据中心25个以上,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0%,打造“山东算力网”。 支持济宁建设鲁南计算中心。 开展“双千兆”网络系统工程,打造500多个典型应用项目,新开通5G基站4万个。 加快新型广播电视网络建设。 新建一批二级节点,用于工业互联网身份解析。 开展数据资产化和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试点。
浙江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在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升“一号发展工程”的推动下,大力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千万万”工程,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强省和现代服务业强省。 打造全球先进制造基地。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做优做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软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约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85%。 完善数据基础设施体系和制度体系,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安全高效流通利用。 优化平台经济发展环境,支持平台企业发挥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的作用。
推动制造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优化全省产业布局,加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建设,着力打造“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大力发展新品质生产力,“一链一策”促进新兴产业提质壮大,前瞻性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支持杭宁未来产业先行试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提高10%以上。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深化“鸟笼,凤凰涅槃”,支持先进适用技术在传统产业应用,实施5000余个重点技改项目,推动设备制造纺织和服装硬件等优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扶持丝绸茶黄酒青瓷木雕中草药等历史经典产业,再创辉煌。 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紧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培育成长研发设计检验和测试技术服务法律会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拥有200多家新型服务业领军企业和60家服务型制造业示范企业(平台)。
四川
发展壮大具有特殊优势的产业。 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围绕标志性产品编制产业链和创新链图,依托“链主”企业推动重点产业链补短、锻造长度。 实施产业基地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 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开展成渝电子信息等三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升级三年行动,遴选一批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一种新型显示器核医学航空航天设备等高新技术转化应用产业基地。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专注布局,蓬勃发展人工智能行业培养生物工艺学卫星网络新能源跟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力争今年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速开发低海拔经济,共同支撑载人无人机、军民、国企民营企业,支持成都、自贡等无人机产业集群,布局发展电动垂直起降飞机。 推进力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和产业集聚发展。 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展示项目,着力打造第二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布局一批省级集聚区。 加快推进京东方8号建设第六代生产线、一汽红旗成都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天府软件园二期工程等重大工业项目。 规划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着力打造国家未来产业试验区和生物经济试验区。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制定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打造数字经济强省。 适度推进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东部数据西部”工程国家枢纽节点,建设省级算力调度服务平台,构建算力、储能、运力一体化算力网络发展体系。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建设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培育一批数字化试点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支持成都打造全省首条智能驾驶示范路。 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落实“数据要素”行动。 加快超高清产业发展。
河南
拓展7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8条重点产业链,向下梳理延伸N个专精特新细分领域,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7万亿元。
加快建设平顶山万吨尼龙片、漯河金大地氟硅新材料、商丘动力金刚石科技创新产业园、中铝鹤壁镁基新材料、濮阳新能多晶硅等项目。
以郑州、空港区、开封等地为整车发展中心,洛阳、新乡、许昌、鹤壁等地重点发展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特色集群。
推动郑州上汽新能源电池厂、洛阳中州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等项目早日投产,争取宇通、比亚迪、上汽、奇瑞等企业生产投放更多畅销车型和中高端车型。
加快建设洛阳航空装备智能创新产业园、许昌智能电梯产业链研发基地、新乡低碳智能装备产业园、鹤壁卫星互联智能制造基地、南阳中欧产业园、河南东南高新区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园等项目。
力争打造创新动力装备和先进农业机械装备国家先进制造集群。 支持河南北部航空经济合作区建设。
支持郑州、新乡、洛阳等地布局生物药,驻马店、商丘、周口、开封、平顶山等地开发化学药,南阳、信阳、济源等地建设现代中药生产基地。
推进华兰生物医药研发智能生产基地、国药生命科学谷、驻马店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超级工厂”等项目建设。
扩大商业航空航天低海拔经济氢能储存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积极开拓新赛道,打造国家未来产业先行区。
河北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支持钢铁、石化、食品等行业装备和工艺升级,加快钢铁行业产品向材料级转化,打造世界一流的铁基新材料集群。 推进产业基地再造工程,提升产业链韧性安全水平。 深入实施县级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 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导,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让更多的燕照名牌产品走出河北,走向全国。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 加快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学电力设备安全应急设备等行业,开展“机器人+”应用行动,做大新能源跟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培育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 落实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的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和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 要抓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让先进制造业尽快带头。
推动数字经济做大做强。 推进产业数字化,实施200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项目,全面推进十万家企业上云工程,加快石家庄数字化转型城市中小企业试点建设; 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快发展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抓好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和雄安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国家级综合计算网络京津冀枢纽节点,加速释放数字经济新动能。
福建
加快县域级重点产业链建设,指导各县做强112个重点产业链。 进一步推进园区规范化,开工建设2000多万平方米新建项目; 大力实施世界一流企业、制造业试点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0余家,推动更多企业践行“独本艺”、掌握“硬核技术”。
加快发展新型优质生产力,培育成长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宁德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核心区。 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氢能等未来产业,推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 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成功举办。 充分发挥福建大数据交易所作用,全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壮大数据产业,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32万亿元。
推动海洋经济做大做强,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大力发展海洋信息海洋工程设备海洋生物医学临港石化深海水产养殖等行业,支持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举办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
培育和扩大绿色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动船舶新能源储能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行业打造绿色低碳**链。 积极建设省级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支持漳州建设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湖南
改造和升级现代石化绿色采矿食品加工轻工业纺织品等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和吸引头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高端化发展。
整合扩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等优势产业,促进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加快成果应用和本土转化,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打造突出湖南特色优势的国内外一流产业集群。
培育与成长新能源数字身体健康空间,空间,海洋等新兴产业,紧跟全产业链发展趋势,加快融合集聚发展,力争在新赛道上取得新优势。
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生命工程量子技术尖端材料和其他未来产业,加强集成电路工业机床基础软件等关键技术突破,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万企智能赋能”步伐进入企业、车间、团队,数字经济增长15%;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产业融合”,推进服务型制造业,力争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超过42%; 推动原地倍增,吸引新的“两增”,精准开展产业链投资、一流投资和企业投资。
上海
加快构建“(2+2)+(3+6)+(4+5)”现代工业体系,大力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 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和提高工业经济比重,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全力实施新一轮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学人工智能“上海计划”,培育升级新能源汽车高端齿轮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格字母等高端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行区。
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智能机器人+”行动,率先开展全国智能网联车出入、道路出入试点。 推进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和绿色低碳链体系建设,建设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 引导研发设计、第一链管理、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向价值链高端专业化延伸,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优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广综合工业用地等混合用地新模式,打造1000万平方米工业楼上智能制造空间,减少低效建设用地13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