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是我们获得智慧的唯一途径。 但是,买书有陷阱,注意不要踩到坑,其中一个陷阱是翻译版本,当心删节版和精选副本。
《世界百篇》,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三卷尤为罕见。
一天下午,我去青海省省会西宁大十字新华书店买书,其中有一本前一下午读过的《花的智慧》,因为当时没有借书证,等了一天才买到。 买的时候,我注意到这本书的作者是比利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梅特林克,我读过他的名著《青鸟》,没想到他也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作家。
翻开书,我更加喜欢这本书的内容,里面一共收录了作者的4部自然文学作品,除了《花的智慧》之外,还有《蚂蚁的一生》、《蜜蜂的一生》和《白蚁的一生》。 我喜欢读关于自然的书,它们不仅能增加知识,我更喜欢这样的文学作品关注自然的那种乐趣和闲暇,有生活的智慧,更有温暖,我想关注自然的人,也会更关注生活。 而这本书是大家写的,我想它一定会给我带来阅读的乐趣。
我继续在书架之间搜索,一本《自然故事》映入眼帘,原来作者是梅特林克。 打开看一看,是《花的智慧》和《蜜蜂的生活》,少了两本自然不好看,该选哪本书呢? 我忍不住把这两本书摊开比较。
两本书的译者不同,《花的智慧》的章节基本相同,似乎是整本书。 而《蜜蜂的一生》,《花的智慧》一书就是几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都很短,而《自然故事》分8章,每章又分成许多小节,难怪前者虽然拿到了4本书,但厚度和后者只拿到2本书差不多, 原来是在偷偷摸摸地偷工减料!我们对原著不熟悉,译者摘录了一部分,谁知道呢? 他们都是“残疾患者”!
然后,在另一个书架上,我找到了另一家出版社的《花的智慧》,除了《花的智慧》之外,这本书还收录了梅特林克关于自然的其他几部著作,还有几部关于昆虫的著作还未完成。 不管问题如何,可以看出,这还是一个“残疾病人”。 经过深思熟虑,我买下了《自然故事》,尽管书名有些莫名其妙。
我有一个观点,在看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应该把全书都读一遍,这样才能知道读者的想法和意见,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意境。 例如,当我们吃食物时,我们注重原汁原味。 或者整本书更暴力一点,但至少是健全的; 而删节的、省略的、干净的书,不管怎么说,都是阉割的,阉割的,怎么可能好呢?
特别可恶的是,有些译者编辑不解释他是删节版或删节版,明明把“太监”拿出来,却想打扮成“超人”,以博取购书者的青睐,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骗。
还有多少我们干净的书和省略的书!
上个世纪头十年,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大量出版,为了快速传播文化,加快出版速度,大部分书籍都被删节了。 还有那个时代的原因,那就是“小”书在那个时代普遍流行,一是小书,多为小32开,二是页数少,书薄,所以要出版删节书、缩略版、改编本, 这是“五角大楼系列”的经典套路。就连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散文翻译丛书”,也大多不是完整的译本。 应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书在开阔视野、启迪思想、传播文化方面发挥了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书大多被重新翻译并完整出版。 但这样做也留下了不严肃和严谨的缺点。 而今天,这样做对读者来说是不负责任的。
对于翻译人员来说,这很可能是懒惰的结果。 由于原著相对较长,尊重原著的翻译往往既费时又费力。 比如法布尔的《昆虫》,原卷浩大,华城出版社已经出版了10卷,但书店里随处可见的只有一卷,可见删节版的威力不小。
要想翻译得好,你必须有功夫才能坐在冷板凳上。 姬羡林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翻译《罗摩衍那》(从1973年到1983年2月)。 他开始翻译的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他只能偷偷翻译,也有时间翻译。 《罗摩衍那》全长2万节,有9万行,翻译了5000多页,考虑到翻译这本书(用史诗梵文写成)的难度,重写的书的翻译确实令人惊叹。 如果是删节版,含义就大大降低了。 因此我更愿意相信,制作全文的译者会更加努力,翻译质量会更高,而只是出本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而对于读者来说,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知识、时间和精力来区分哪本书是好的,哪本书是坏的呢? 我不觉得书城到处都是陷阱。
说到书中的陷阱,最畅销的《吃回你吃的病》被证明只不过是一个欺骗性的把戏。 这样的书太多了! 可怜那些天真的孩子,善良的人,分不清,踏入陷阱,不知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