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蒋介石打三拳
老秦今年2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1973年**对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胜说:你是同伴》。
本文介绍了李德胜在担任第十二军司令员期间所做的一些值得注意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在第十二军推广的“郭行福教法”。
那么,什么是“郭兴福教法”呢? 众所周知,中国和人民军自建国以来,一直采取“从战争中学战争”的训练方式。
然而,随着1958年10月所有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撤出,中国迎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这给开国将领们留下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训练这支几乎不战而胜的军队?
这时,郭兴福的出现,给了他们答案。 郭兴福,山东省邹平县延安村人,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淮海、江都、淞湖、漳夏等战役。
1951年被分配到第74师步兵学校、第四步兵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军区第12军第100团第2连副连长,被授予少尉军衔。
他热衷于军事研究,在基层打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后总结出了一套独特而有效的教学训练方法。
1961年初,第12军司令员李德胜对一种新的战术训练方法有独到的眼光,着力于训练和推广。 郭兴福的教学训练方法于1962年初被南京军区全面推广,并被广州、武汉、沈阳等军区学习使用。
1963年底,军委训练委员会主任讲完郭兴福的教法后,迅速向军委建议在全国推广。
1964年1月3日,发表了一份报告,号召全军学习郭兴福的教学方法。 随后,全军展开了“比、学、抓、帮、超”的群众训练活动。
1964年5月15日,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根据中央军委第一届决定,向各部队发出《关于全军较量问题的通知》,决定在1964年10月1日前后举行大规模的兵力较量。
这是对郭兴福教学方法的最好认可,也是对全军军训水平的综合考验。
经过激烈的角逐,全军比武取得了圆满结束。 共有13,700多名部队和民兵参加,87,000多名干部参加**。 比赛以技术为基础,战术为辅,展现了士兵们精湛的技艺和杰出的才艺。
6月15日,董必武、彭震等党、国家、军队领导人到北京西郊射击场作军事报告表演,对比赛给予高度评价。
被誉为济南军区神枪手的宋世哲凭借出色的技术,在半自动步枪对多个目标的快速射击中获得了第一名,从而获得了在北京演出的机会。
在150米胸靶速射表演中,他表现出了非凡的沉着冷静和技巧,在40秒内准确发射了40发子弹,全部击中了钢靶,并在此过程中四次按下子弹。
这一出色的表现引起了***的注意,他站在看台上津津有味地观看,连连鼓掌,兴奋地赞叹道:“看看神枪手的枪! ”
**总参谋长亲自为宋世哲接过枪,向他表示祝贺。 他说:“打得好! 很高兴看到你的枪。 *非常兴奋,他亲自拿起了宋世哲的枪,模仿着瞄准射击的姿势,显得十分投入。
摄影师迅速按下快门,定格了这一标志性时刻。
在拳手们的表演之后,他们来到了摔跤场。 他看到一个沙袋,上面画着蒋介石的画像,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不是蒋介石的老朋友吗?
好久不见了,看看拳击。 然后他连续打了三拳,好像在与蒋介石进行无声的较量。
老秦去年7月发表文章,介绍了他年轻时的多才多艺。 在湖南第一师读书时,他不仅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中发表了第一本《体育学》,鼓吹“文明之气,野蛮之体”,还学习了西式拳击、击剑和武术,编纂了一套名为“六段运动”的训练体系。
虽然有人对老秦的说法表示怀疑,但有一位读者在文章评论区留言,表示***在大赛中展现出的拳击技巧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位读者指出,在击打印有蒋介石肖像的沙袋时,拳头的方向和力度都非常熟练,显然是受过专业训练的。 这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这位读者的独特眼光必须建立在深厚的技能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读者的**片段来自当天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现场拍摄,并被巧妙地融入到电影《汇报***》中。
这部电影在全国放映,极大地激发了全军官兵备战的热情。 因为这次大规模的比武,上世纪六十年代被许多老将领誉为“我军训练史上的第一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