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2020年8月底,央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部分房地产企业共同召开座谈会,其中明确规定了重点房企资金监控和融资管理规则,即房企融资的“三条红线”
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
2、净负债率大于100
3、现金与短期债务之比小于1倍
这“三条红线”是专门针对当前房地产企业高负债率而设计的,旨在规范高负债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行为,鼓励其主动降低负债率。 根据触及红线的房地产公司数量,我们设定了相应的融资限额。 房地产公司一旦触及“三条红线”,其生息负债将受到严格限制,不会增长; 如果触及“两条红线”,计息负债增速将严格控制在5%以内; 仅触及“1条红线”的,增长率不得超过10%; 对于没有触及任何红线的房地产公司,其计息负债也将受到15%的上限。 这“三条红线”既是对房地产企业负债率的硬性制约,也是对其融资扩张的有力制约,以保证行业稳定发展。
为什么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有限制?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债务规模的增加和房地产行业的高负债率。 房地产公司的负债像滚雪球一样堆积,不断扩大,如果不加以控制,后果将难以想象。 近十年来,虽然房地产行业利润高,很多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规模增长了数十倍,但这也带来了负债率和负债规模的不断上升。 如今,房地产企业的盈利能力变得扑朔迷离,资金流动也越来越紧张,仿佛随时可能陷入债务危机,面临破产的风险。 以恒大、复盛、泰禾等房地产企业为例,它们的危机是由资金链断裂造成的,而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恰恰是它们的盲目扩张和过高的负债率。
然而,随着国内楼市两年半调整期的结束,市场出现了新的局面。 二手房市场经历了近两年的可持续发展,许多社区的房价已经恢复到2019年甚至2016年更早的水平。 这反映了楼市调控政策的深远影响和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开发人员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 债务违约频发,不少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链紧绷的困境。 购地意愿低迷,销售市场低迷,上下游链条陷入金融危机。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开发商的运营,也影响了整个房地产行业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银行业也感受到了楼市调整的压力。 过去,在房地产繁荣时期,银行乐于向房地产公司提供开发贷款。 但随着风险的加大,银行开始收紧融资政策,不仅减少了开发贷款,还全面收紧了房企的融资渠道。 这无疑给资金拮据的房地产公司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出台普通的救助政策是不够的,房地产行业需要资金支持,这也是为什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2024年工作会议上明确将“化解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列为重要工作目标的原因。
中国新闻网2024年1月30日发表的《住建部利好政策频发,一线城市反应迅速》一文中,深入剖析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年初召开的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议的意义。 此次会议不仅为下一步房地产工作定下了基调,也被视为市场趋势的权威指南,其政策信号和指引对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强调,当前楼市救助措施不仅前所未有,而且显示出高度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在保持房地产市场整体稳定的同时,我们特别关注个别房地产公司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努力化解风险,防止风险扩散。 这一战略转变,不仅彰显了公司对楼市监管的深刻洞察,也凸显了公司维护市场稳定的坚定决心和有效应对风险的能力。
可以看出,楼市救助措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和各级相关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经下达了死令
1、要坚持城市政策、精准政策、一个城市,用好政策工具箱,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城市可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这是什么意思? 事实上,传统的“一刀切”政策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各地独特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状况,因此,新的调控思路强调“因地制宜”,即各地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楼市政策,确保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2、对于房地产监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红曾用过“十锅炉九”的比喻。 今年城市调控政策方向的最新基调,也被认为发出了落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强烈信号。
这项新战略的核心是将更多的决策权下放到地方一级。 过去,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往往是统一制定,由地方政府实施。 现在,地方政府的期望是能够制定出既符合国情又能根据当地情况有效应对市场变化的政策。 简单来说,就是去掉“紧咒”,各地都因地制宜出台救助政策,确保楼市恢复正常发展水平。
显然,2024年的楼市政策已经定下了基调:2024年楼市救助力度加大,力度大。例如,广州对面积超过120平方米的房屋全面放宽限购政策,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也不同程度放宽了限购政策。 现在房子不好卖,很多二手房业主为了卖房子,只能继续降低售价,最终以低于市场价格的大价完成成交。 对此,有专业人士认为,低价卖房就是白白给钱,随着楼市救助力度的加大,市场在好转,别说房价了,但至少可以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