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期间,有一群学生处境最尴尬,那就是初中或高中的学生。 怎么说呢,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们还是天真无邪,热衷于放鞭炮取乐; 大学生已经通过了高考,成功“落地”,玩手机和游戏,家长基本不多说什么; 忙碌了一年的成年人更喜欢打麻将、打牌和举办晚宴。 只有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成绩和高等教育压力很大,假期很辛苦。
做好功课,大家都在玩,你无法专心致志; 看手机玩游戏,难免会面临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各种唠叨。
关注和照顾这个群体是重要和必要的。 毋庸置疑,这个群体最大的问题或者任务就是学习,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案? 答案是肯定的。 近日,福建省晋江市永和镇英墩村的凌源坊村村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英墩村邀请了17名村里返乡大学生,与村内中小学生齐聚一堂,分享和交流学习经验。
从时间上看,“应墩村凌源方优秀大学生友谊座谈会”选在农历龙年元首,可见此次活动的重要性,村里历来提倡读书,一直重视教育,把孩子的学习放在首位, 这是英墩村的优良传统。
说实话,绝大多数家长都失去了辅导大部分作业的能力,很多沟通或劝告很容易陷入长辈的说教、胁迫、命令甚至威胁的方式,这让孩子普遍反感,效果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即使像我这样的大学老师,除了用中文和英文指导一些外,我也无法帮助其他科目。
我的意思是,只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刚刚完成中学生涯并进入大学的哥哥姐姐,才能提供实质性的指导和咨询。 弟兄姊妹们纷纷上前分享相关经验和教训,显然更有针对性,更“开对药”,从而“治病”。
据悉,参加者均属于应墩村凌源家,凌渊方氏一共有200多户人家,去年,该氏一共招收了十几名大学生。 从数量上看,凌源坊一族有200多户人家,平均一个家庭3口人有600多人,村民们认识或熟悉的概率应该不大。 这样的友谊活动无疑会让年轻人相互了解,增加彼此的感情,大大增加宗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更重要的是,这些年轻人可以通过组建微信群、QQ群等方式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机制,随时及时地就学习等问题进行交流。
英墩村是晋江市著名的华侨村,很多村民纷纷出海到海外寻求发展。 敢打敢拼、敢走出去、敢向外发展、敢于放眼,这些品质已经内化并扎根在应墩村人的骨子里,体现在阅读水平上,就是鼓励孩子努力学习、应试、走出去、走出去、闯天下、拓天地。
此外,应墩村以众多民营企业闻名,村内有数十家企业,如盛泰纺织、盛泰机械等,涵盖纺织、机械、服装、食品、造纸等,从其带动当地村民在当地就业的能力可见一斑。 经济好转了,村民富裕了,所谓“苍里懂礼礼”,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
当然,有两个细节还有改进的余地。 首先,在交流语言方面,宜改用晋江话代替普通话,前者可以更接近家乡,让孩子尤其是小学生不忘故乡,了解家乡,能说一些基本的家乡,对弘扬家乡的文化传统大有裨益。
二、受邀者大多是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的“优秀大学生”,可能太“高大上”了,初中生和高中生的需求多样,有成绩,也有心理,有的人适合上大学,有的人不适合上大学, 也许后者无论多么努力,都可能无法上大学。因此,联谊活动的组织者不妨邀请一些所谓的“失望的人”,他们没有考上大学,已经上班或没有上班,他们的经历和经验,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他们的经验和经验应该对中学生有所帮助。
道理很简单,人生上大学不只有一条路,还有其他路; 对于孩子来说,前辈的成功故事很重要,失败的教训也很重要。
文字:姚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