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一大早,江苏省南京市的18路公交车迎来了老熟人,但老熟人今天没有上车,他站在旁边,让其他人先上车,“人太多了,怕挤进去, 下一班公共汽车将是空的。
老熟人弓着背,双手背在身后,目不转睛地望着18号来的方向。
不到5分钟,下一辆不那么拥挤的18路公交车缓缓驶来,他伸出皱巴巴的手,用力抓住门把手,抬脚上车,坐在靠窗的座位上。
他走了这条路30多年,老司机也认识他,每天早上7点的几趟车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他是谁? 他要去哪里?
起初司机们并没有太在意他,但看到他的次数更多了,他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出现,在固定的站点下车,司机们对他越来越好奇。
直到一部纪录片的出现,18路公交车的司机们才解开了心中的疑惑。
他们的“老熟人”,名叫沈谢元,是南京图书馆的“活化石”,如今已经98岁高龄,3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每天早早来到图书馆,实现自己的梦想。
沈燮元今天有点晚了,他下了车快步走进图书馆,穿过长长的走廊走进办公室,同事们热情地向他打招呼,“来了? ”
唔“,沈燮远笑着应了一声,走到最后一个位置,桌子上摆满了书,旁边还有一辆小推车,里面装满了书。
沈燮远放下书包,拿出一支红笔黑笔,熟练地从书堆中取出一本书,阳光照亮了飞扬的尘土,沈燮远冷漠地摆了摆手,坐下开始今天的工作。
1924年,沈燮元出生于苏州。 抗战胜利后,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无锡汉学专科学校,从此开始了学古书的人生。
毕业后,沈协元受时任上海联合图书馆馆长顾廷龙的邀请,到图书馆工作。 后来,到了南京图书馆后,他就在这里工作到退休,继续每天报道,风雨无阻。
无锡中国研究学院.
1947年,沈燮元在上海联合图书馆完成了《土绅志》一书的初稿。
编年史是指以编年史体裁记录个人生平事迹的作品。 梁启超曾在《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中提到,有成就、有事的人,材料少的人,很难做一个年表。
沈燮远要编纂的土士绅年表,特别难做。 涂深成就突出,著有20卷笔记**《六合内外琐事》和长篇文体**《龙史》。
《龙传》讲述了清代少数民族反抗官兵起义的故事。 屠神的著作虽然古而深奥(指古深奥,不易理解),却有着浓郁的魔色,客观地揭露了清朝官僚的阴暗腐败,曾被鲁迅先生称赞,“以其别人没有尝试过的风格,足以称得上独树一帜。
沈燮远利用业余时间找了很多资料,毕业前用中文写了《土神年纪》,刊登在报纸的整版,1958年以《土神年》的名义出版。
沈燮远想起当时的稿费,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深深的笑容,“当时这本书的价格是两毛钱,稿费是500元,太惊人了。 我用这笔钱买了一块进口的瑞士手表,在南京新街口,我用进口材料做了一件大衣,最后还剩下一些钱,但我很高兴。
这部《土士绅年鉴》也为后世土士绅提供了基础资料。
1948年,毕业后,沈燮元正式进入上海联合图书馆。 当时,在战争期间,国民党占领了图书馆的大门,堆了大量的沙袋作为堡垒,这些工作人员只能从后门进出,平时没有人来看书。
顾廷龙给沈燮远的任务只是抄书,等他一字抄完了两万字的吴大喜的《黄花编年史》,国民党也就撤了上海。
上海联合图书馆.
1975年,当他病危时,他仍然关心中国图书馆的事业。 晚清以来,战争频发,中国大量古籍善本散落在各处,亟需大规模的清点和调查。
** 提出“尽快编纂全国善本总目录”,从而启动了近百年来我国最大的善本编纂工程。
1978年,沈燮元接到指示,参与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担任分部主编。
善本是指具有历史遗迹、学术信息、艺术代表性,流通较少的善本,年代下限大致切到清朝乾隆,以及辛亥革命前,具有特殊价值的版画、手稿、手稿、教科书等列为善本。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由《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编纂,是中国现有公共馆藏中的善本藏品。
馆内藏有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护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图书馆、中学、文化馆、寺庙等781个单位的约13万册善本(不含台湾省)。 编排方式基本按照四部分分类法排列,增加丛书,分为经典、历史、子书、藏书、丛书五个部分。
沈燮远回忆说,当年仿佛栩栩如生,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几十万张卡片需要用眼睛一一检查,有时眼花缭乱,不得不再看一遍。
各图书馆寄来的卡片规格不统一,有些信息还是有误的,这无疑增加了沈燮元等人的工作量,他们只能靠多年的经验和知识,仔细筛选这些内容,纠正错误,弥补遗漏。
沈燮元举了编纂工作的例子,“清代有个叫唐翰的人,不懂的人以为这个人叫'唐汉','铭文'二字多余,是明显的错误和遗漏。
18年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终稿完成,沈燮远松了一口气。
1996年,当《古籍善本目录》出版时,上海市文化局局长方兴评论说,这个项目“十年前不可能,十年后也不可能”。 “十年前,人们还没有在一起; 十年过去了,没有老前辈了。 ”
这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在数量和内容上都超越了历代官方书目和私人书目,被认为是中国最权威的善本联合目录。
而沈燮远也从满身青丝变成了白发苍苍,他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这本《中国古代古籍善本书目》,项目完成后,文化部授予他“特别贡献奖”。
沈燮元当时拿出一张合影,老手揉了揉泛黄的老**,他怀念地说,“当时拍完照片,他们就各自回各自的家了”,然后他指着**里的人说,“这位是潘天珍先生,委员会的顾问,这位是顾老, 这是副主编.......””
说话间,沈燮远的声音有些哽咽,“可惜现在很多人都不在这里。 完成任务后,这些“老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后代只能通过线路找到他们留下的宝藏。
早在1955年10月,沈燮元就来到南京图书馆工作,这一待了67年。
完成《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工作后,沈燮元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但还是风雨无阻地来到南京图书馆工作,成为图书馆里的“活化石”和“宝藏”。
一旦同事们有不确定的话或一些疑问,他们一定能找到正确的答案给他。
卸下重任的沈燮元终于有时间,可以继续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兴致勃勃地拿起整理清代藏书家黄皮烈碑文的工作,摸了摸过去的纸,说:“这是我心中的一个结,如果不是编纂工作,早就完成了。
黄丕烈被誉为“近500年来藏书第一人”,在藏书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内容多为鉴定、鉴赏、考核、记笔记等)、校对、考核、刻字等。
黄丕烈题写的古籍,在版面和校对上都具有独特的价值,黄丕烈的古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故事,深受人们的珍视。 在藏书界,“黄霸”已经是一个特殊的名词,只要有“黄霸”古籍就会被认定为重量级藏书。
沈燮远打趣道:“只要拍卖行里有一件黄色的宝物,价值就会立刻上去。
晚清时期,潘祖音曾刻印《石里居书名集》六卷,**年间,苗全孙还刻制了十卷《星埔书名集》。 在那之后的岁月里,很多人都做过黄裃烈的分拣工作。
但是,由于古籍大多是私人收藏,大部分人从未见过原著,题跋是别人抄袭的,有诸多错误和遗漏。
早些年,南京图书馆在郭云楼藏匿了大量藏书,其中有黄丕烈的两篇题词。
南京图书馆.
国云楼是江南著名的私人图书馆,被誉为“江南藏世,长江南云楼藏”。 清代最早由顾文斌创立,经过六代顾人150年的传承和收藏,收藏宋、元、古椠(qiàn)等书籍800余种,精美古抄本,明清雕刻,铭文。
有沈燮远一个人,他怎么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沈燮远将整理出来的黄皮烈铭文命名为“石立居铭文”。
在初稿中,他总结了现有的黄八极,然后将后续工作分为四个步骤:查找、比较、补充、校对。
第一步,“寻找”,是最难的部分。 沈燮远想从茫茫书海中找出那本刻有黄皮烈题词的原著。
沈燮元可以借到南京图书馆拥有的黄柏源原著,他还向国内外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机构、藏书家、博物馆、研究院、藏书家请书影(指展示书籍期刊布局和部分内容的代表性样本)。 过去是从原书版画或石版画中复制而来的,但现在更多的是影印)。
沈燮远也不停地打听其他未被发现的黄霸,并将它们全部整理出来。
每年,沈燮元都能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件和资料,有的向他透露了黄霸的踪迹,有的请他核实黄霸的真实性。
一位与沈燮渊共事多年的同事回忆起多年前的一幕,当时在《中国古代古籍善本书目》编辑部任职的何金元,让沈燮远在某版《中武纪文》中鉴定《黄皮列》的真伪。
沈燮元一翻开书,只看了一眼,就认定是后世抄袭的,他说字体虽然相似,但字里行间少了一点黄裆烈的“魅力”,绝对不是正品。
顾庭龙曾向沈燮元献上一对对联,上一副是“傅翁遇见不同世代的知己”,下一句是《钟离钩玄西后生》,其中“傅翁”是黄皮烈的编号。
沈燮远就像是黄裆烈的跨时代朋友,对他的话研究得很透彻。
第二步是“比对”,沈燮元通过将前辈所写的《黄八极》与原著、书影对比来纠正错误和漏洞。
沈燮远指着旧书上的一个地方说,“这里还有'依旧混沌'”,然后他翻开原著找到这个地方,说:“'依旧混沌'的后面没有场景,少了几百个字。
这项工作极其繁琐,沈燮元需要仔细对比,有时还有错别字,需要一一记录下来,纠正错误。
第三步,“补充”,似乎是所有步骤中最简单的。 沈燮元将他发现的新黄宝添加到手稿中,完成了《石力居铭文》一书,使其更加准确,并为研究人员提供了非常详细的信息。
2020年,沈燮元的《石立居碑文》完成了第一次校对,他说,“现在的《石立居碑文》有80多万字,稿件已经印好了,需要校对校对,尤其是书名要重新审查。 ”
本书收录了沈燮远从世界各地收集的800多本黄宝书和影子,以及10本新发现的黄霸,将成为黄霸最好、最完整、最重要的收藏,此时,距离沈燮远的梦想圆满只有一步之遥。
在南京图书馆的67年里,沈燮元只做过两件事,一件是编目,一件是购书。
如今,博物馆拥有“镇博物馆十宝”,其中两件是沈燮远购下的。 一本是北宋的《温室沐僧经》,出自晚清四大藏书之一,另一本是辽代的《大方光佛华严经》,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温室为僧侣沐浴。
后者的采购过程,沈燮远还记得,那是上世纪50年代,沈燮远在上海街头遇见卖家,拿到了《大方光佛华严经》,只展开了一半,立即断定是真品,马上问了价格,卖家说要500元, 沈燮远一句话也没说,拿出钱就立刻跑了,生怕卖家后悔。
想到这里,沈燮远眼中笑成了一行,“这都是平时的积累,你一拿到手就知道了,现在学也来不及了。
有句话叫“文人是好酒”,曹操曾写过《短宋行》,其中提到“如何解决后顾之忧? 只有杜康”。 而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酿酒的始祖。
沈燮远也是个好酒的人,平时吃饭的时候都喜欢喝一杯,他笑着说:“我的酒量还是可以的,那种10度的米酒也没问题。
另外,沈燮远也喜欢看**,看《老实不要打扰》,为了看这档综艺,他还特意买了一台彩电,但现在却一头扎进了《石里居铭文》,只保留了喝酒吃肉的爱好。
对于98岁高龄的沈燮远,大家有时会开玩笑地问他怎么打理,沈燮远笑着露出最后一口大牙,摆摆手说:“健康的秘诀就是顺其自然,不要生气,整天不惋惜自己。 最好不要有太多的爱好,生活越简单越好。 ”
沈燮元的一生中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古籍版的书目,他说,“一个人不能总是玩天下,用时间做点什么”,奉献自己的热情去感受年轻。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你会很开心,沈燮远只想着书本,他说:“过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热爱某样东西,你会把200%的精力投入其中,让生活因为你的爱而充满活力。 不要担心没有结果和回报,时间总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和沈燮先生一样,他毕生致力于古籍版本的书目编纂,直到今天,他仍然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完成黄丕烈的诗集和年表。
他常说“时间不够”,每天除了吃饭、喝茶、上厕所,沈燮远都稳稳地坐在凳子上,争分夺秒地完成自己的梦想。
我们这么年轻的时候就要躺下过自己的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