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留在路上,齐夫人却不明白
吕雉,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她的威望和恶毒令人震惊。 她的手段,尤其是对齐夫人的虐待,令人难以置信。 戚夫人的结局是众所周知的,她被砍掉手脚发出**砰的一声,最后惨死了。
而溺爱齐夫人的刘邦,也不可能不考虑以陆雉的性格和手段,在他死后会对弱小的齐夫人做些什么。 那么,他为什么不给齐夫人留一条活下去的路,或者指出救她一命的办法呢?
其实刘邦确实给齐夫人留下了一条退路,可惜戚夫人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让刘邦的计划彻底失效,也让自己陷入了无法恢复的境地,最后被陆雉折磨致死。
刘邦知道陆雉的狠心,也知道她的手段。 汉朝建立后,吕雉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开始无情地镇压一些开国英雄。
而第一个成为受害者的是韩信。 趁着刘邦不在,吕雉命萧何将韩信召回宫中,抓捕他。 最后,她在长乐宫残忍地杀害了韩信,并消灭了他的三个族人。
据说,陆雉**的时候,就命人把韩信放在自己的口袋里,然后继续用削尖的竹竿刺他,这个过程持续了几个小时,韩信的口袋被他的血染红了,也就是说,他被刺死了。
虽然陆雉的手段如此恶毒,但刘邦对此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因为他对韩信也充满了嫉妒。 不过,陆雉对韩信的杀戮,还是让刘邦深深感受到了她的狠辣。
陆雉对异姓王的狠辣手段,令人骇人听闻。 据史料记载,彭岳降为平民后,住在蜀国,却被陆雉抓获,没有通知刘邦。
最后,彭岳被残忍杀害,切成肉酱,以示威慑。 同样的刑罚也发生在南北朝的刘末宋,但吕雉的狠心更为突出。
刘邦知道这一点,他本来打算废掉刘英的太子,代之以齐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这让陆雉对戚夫人母子的仇恨更加汹涌澎湃。
刘邦深谙生老病死的道理,他预见到他死后,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未来将充满挑战和危机。 因此,他小心翼翼地为母子二人安排了一条小路,以确保他们的安全。
他先立刘如意为赵国王,然后选周昌为赵国丞相。 周长一再阻止刘邦立刘如意为太子,吕雉对此心存感激。
因此,刘邦认为,周昶被任命为赵国宰相,可以保证陆雉与赵国安心,这样他就可以向齐夫人母子俩敞开心扉,让他们在封地安安共度余生。
刘邦太看不起陆雉的恶毒了,误判了齐夫人的实力。 或许,齐夫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刘邦封刘如意为赵王,任命周为丞相的深层含义。
刘邦死后,宫廷里的所有权力都落入了陆雉的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齐夫人不断与陆雉争吵,这让陆雉感到非常不高兴。
所以,陆雉经常惩罚祁夫人,比如让她做繁重的体力活,没日没夜地砍柴,祁夫人对陆雉的仇恨逐渐加深,最后一首《钟宓之歌》给她带来了死亡。
可以说,齐夫人缺乏克制锋芒、判断形势的能力,在刘邦死后依旧保持着强硬的姿态,这无疑是在自掘坟墓。
如果她能像博姬一样有远见,说不定刘恒的母亲就能带着儿子去赵国安享晚年。 为了彻底打败齐夫人,陆雉将目标转向了柳如意。
她召回了周,把刘如意召进了宫。 虽然柳如意有柳莹的保护,但弱小的刘莹能抵挡得住陆雉吗? 结果,刘如意被陆雉杀了,在那个母子贵的时代,齐夫人失去了最大的依靠,命运注定了。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戚夫人被陆雉变成了“人彪”,却没有被杀,让戚夫人遭受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 在历史上所有的酷刑中,陆雉发明的“人骚”无疑是最残忍的一种。
刘邦为何纵容陆雉的暴行,又为何不杀凶手? 如果当年他处死了陆雉,那么齐夫人母子俩的生死之忧就很容易解决,以后也不会有亲戚插手政治。
不过,事实上,陆雉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刘邦杀死,因为她的存在对刘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刘邦的崛起离不开卢家的帮助,他们的支持对刘邦的事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刘邦逐步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吕雉总是坐在后方,让刘邦可以无忧无虑地专心对付眼前的敌人。
如果刘邦当时选择杀死陆雉,他的事业可能会遭受沉重的打击,甚至可能就此结束。 所以,虽然陆雉的残暴是无法忍受的,但刘邦还是选择了忍耐和宽恕,这也成为了他一生中重要的选择。
对于刘邦来说,吕雉不仅是贤惠的妻子,更是他背后强大的政治支柱。 吕雉的姐姐嫁给了掌握军事权力的将军范旭,而吕雉的哥哥和侄子也是汉朝的英雄,他们一起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利益集团。
所以,就算刘邦身居皇位,也无法轻易撼动陆氏集团,若是冒着杀死陆雉的风险,必定会造成国家混乱,他辛辛苦苦打造起来的国家,又要陷入战火之中。
其次,刘邦对陆雉感到愧疚,因为在夺取天地的过程中,陆雉两次因为他而陷入危险之中。 第一次是在刘邦出兵前,刘邦私下放了犯人之后,因为刘邦没有被抓到,陆雉被秦朝廷逮捕供认不讳,在狱中遭受了重刑拷打。
在项羽的威胁下,陆雉与刘邦的父亲成为人质,度过了两年多的恐怖日子,这让刘邦对她感到非常愧疚,对她的行为视而不见。
然而,这种纵容几乎导致了汉朝和秦朝的错误重演。 反观戚夫人,若是能看清形势,对陆雉示弱,说不定能像伯姬一样保住性命。
不过,以陆雉的性格,又是刘如意曾经的太子人选,就算齐夫人母子俩能平安到达赵氏,也有可能被陆雉以各种借口除掉,所以他们母子的结局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