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一大类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导致死亡的慢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病理基础,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早期标志物,及时发现是一级预防的必要条件。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球有1 3人患有睡眠障碍,而中国患有各种睡眠障碍的人数高达38人2%。随着年龄的增长,夜间睡眠中断和动脉粥样硬化会蔓延,研究发现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联系。
基于PCCDX,选取城市人口基线数据,研究心脑血管疾病低危人群睡眠质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PCCDX于2019年7月至2021年9月成立,采用两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横断面研究设计:第一阶段选取乌鲁木齐1个固定社区和南疆库尔勒1个固定社区作为调查地点; 第二阶段,根据两地常住居民人数按比例确定每个社区的样本量,并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每个社区的合格受试者进行调查。
纳入标准:年龄 35 至 75 岁。 既往无冠状动脉疾病,无脑血管事件。 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 根据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模型项目组公布的风险评估计算方法,10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中低风险人群的10%。
所有纳入的受试者都接受了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心脏代谢相关实验室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
斯塔塔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脑血管疾病中低危人群C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 采用限制三次样条(RCS)研究睡眠质量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斑块形成的剂量-反应关系,4个节点设置为%和95%,选OR1作为参考值,即PSQI=7分。 所有这些都是双边的,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将研究对象分为CIMT增厚斑块组(732人)和颈动脉内膜无增厚组(796人)。
如表1所示,CIMT斑块增厚组男性比例高于无颈动脉内膜增厚组(40.)。9% vs 49.0%,p=0.001)、年长(46岁)±7.9)岁与(52。4±7.4) 岁, p=0000 , 受教育程度低 (85.)4% vs 76.2%,p=0.000),BMI水平略高(24.9±3.5)kg/m2 vs(25.3±3.4)kg/m2,p=0.022]。
腹部肥胖的比例更高(44.)。3% vs49.3%,p=0.049)、糖尿病患病率(25% vs 5.5%,p=0.003),血压升高的比例较高(414% vs 51.5%,p=0.000)。与非增稠组相比,CIMT增厚斑块组LDLC、TAG和TC水平较高,吸烟比例较高,降压药、降糖药等药物总体使用率较高(均P<0.)。05);斑块增厚组CSQI睡眠评分较高(706±2.13) 分 vs (7.)。43±2.51) 分,p=0001 、睡眠质量差的比例较高(65% vs 12.1%,p=0.001),膳食多样性得分略高(p=0.)。010)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脑血管疾病中低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回归模型对年龄、性别、腹部肥胖、BMI、饮食多样性、LDL-C、TAG、TC、吸烟、糖尿病、血压升高和教育水平进行校正,结果(表2)表明,睡眠质量差是心脑血管疾病中低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后或(AOR)=122,95%ci 1.001~1.492,p=0.040]。
采用RCS模型分析心脑血管疾病低危人群PSQ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图1a显示了校正了年龄和性别的模型,没有校正其他混杂因素; 图 1b 显示了针对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吸烟、饮酒、LDL-C、TAG、TC、饮食多样性、BMI、糖尿病和腹部肥胖进行调整的多变量模型。
结果显示,无论该变量是否得到纠正,PSQI均与心脑血管疾病中低危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线性相关,即睡眠质量越差,颈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越高。
在心脑血管疾病中低危人群中,虽然传统代谢危险因素水平较低,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睡眠质量差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表明,中低危人群应提倡及早控制传统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改善睡眠质量有望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国盛医疗微流控HDL亚组分检测平台是全球首个获批注册并适合临床使用的微流控产品,重复性好,结果准确,方便快捷。 高密度脂蛋白亚组分检测有助于排除心血管疾病的隐患,通过我们的临床研究表明,它比常规的血脂检测更准确,**冠心病高出约28%,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干预和预防,此外,辅助药物的选择和疗效的监测也非常有效, 在未来HDL亚组分中,他是临床应用最有前途的。
引用。 1.赵倩, 王莹, 谢一热哈木拉提, 顾丽杰赫勒 图尔逊, 李晓梅, 杨一宁; 中低危心脑血管疾病人群睡眠质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第卷43 no.11 nov.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