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东营地新闻愉快的寒假开始了! 家庭教育在假期尤为重要。 寒假期间如何平衡孩子的学习和娱乐,让孩子快乐而充实地度过寒假?
寒假应分阶段计划
中小学寒假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重点任务各不相同。
一、调整阶段。 在这个阶段,你应该利用孩子对学习知识还很熟悉的事实,加紧完成寒假作业,多做一些与学习相关的安排,比如看书、学英语,如果有机会,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第二,放松阶段。 春节期间,大多数家庭都在探亲访友,孩子们学习的时间不多。 这个阶段是难得的亲子时光,家长可以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带孩子去探亲访友,感受新年的气氛,做一些家务、小手工等,让自己和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放松。
第三,集中阶段。 在这段时间里,重点是帮助孩子们调整他们的日程安排和学习状态,为开学做准备。 一方面做好寒假结束作业的扫荡工作,调整好作息时间和心情,另一方面为新学期准备用品,预览新学期的学习内容,帮助孩子早日进入学习状态。
学会在书中思考
无论一个孩子的家庭和学校生活多么有趣,如果不读一些好的、有趣的、珍贵的书,就好比被抢走了童年最珍贵的宝藏,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
阅读可以帮助打好语言学习的基础,积累材料,帮助孩子写好作文,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提高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经常阅读的孩子往往更有能力听、说、读和写。 因此,要好好利用寒假时间,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和学习。
当然,假期不是上学,希望孩子们能多享受阅读的乐趣,倡导“无压力阅读”。 只有当孩子沉浸在书本中,漫无目的地自由阅读时,他们才会享受阅读的乐趣。 所以,选择有趣的书是一个前提。 家长可以对孩子下学期要学习的科目和课程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书籍。 假期是培养兴趣、增添趣味的好时机,不如用阅读来配合课程内容。 阅读不仅是文学阅读,科普和人文阅读同样重要,必须鼓励孩子“阅读不挑剔”。
此外,注释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随时在页面空白处写下你的想法和感受,让这本书读到你的心里。 寒假期间也可以使用抄写好字好句子、写好感想等方法。 寒假阅读多为广度阅读和略读,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允许学生“不求理解”甚至猜测。 阅读本质上是与书和作者对话的过程。
孩子们可以使用常见的 4F 问题:我从这本书中读了什么?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什么感受? 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了什么? 阅读这本书对我未来会有什么影响?
阅读时,不要局限于复述故事的情节或背诵主要内容,而是要超越内容,思考到更高的层次。
学会有条不紊地管理你的时间
俗话说:计划然后行动,知道并停止。 没有计划和目的的学习就像一只没有头的苍蝇,摸着语言读了两分钟,然后记住有些数学和定理你没有记住,最后你什么也学不到,就像黑熊掰玉米一样。 时间管理最重要的目的是创造更多的闲暇时间。 让您的孩子明白,时间管理的目标是完成所有事情并玩得好。
寒假期间,生活和休息不应该乱七八糟。 孩子放完寒假后,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时间是不能随意浪费的,要懂得合理安排。
建议家长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制定第二天的时间表,尽可能接近开学时的时间表,这样就没有必要在假期结束时花费太多时间重新调整。 每天晚上写下时间表贴在墙上,第二天仔细遵循。
在制定日常生活时,最好确定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出现需要调整的临时情况,请确保您做最重要的事情。 家长必须与孩子充分协商,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否则在帮助孩子提高时间管理能力方面就没有作用。
在制定寒假计划时,优先完成寒假作业,例如让您的孩子每天花两个小时完成部分寒假作业。 不要把功课集中在几天上,这样就像吞枣子一样,孩子只能学一知半解,不够扎实。
无论是家庭作业、娱乐时间还是过年探亲,都要逐一计算每天的时间,并制定合理的计划。
参与劳动,培养独立能力
家长可以每天安排大约一个小时的运动时间,科学锻炼和休息,以保持孩子的健康。 也可以让孩子分担一些家务,既可以减轻父母的疲劳,还有助于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
寒假期间,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每一项活动中,先能像其他家庭成员一样做自己的事情,然后分配公共事务去做,最后讨论做大事。
孩子是家庭的一部分,负责一些家务,例如晾晒被子和整理衣柜。 这也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和责任心的必要环节。 利用假期时间,让孩子学习做饭炒菜、做蛋糕、包饺子、修理家电、钉纽扣、缝衣服等。 家长要有耐心,不要代言,而是鼓励。 父母给孩子更多的机会,信任孩子,学会放手。 也可以一家人一起来彻底打扫,把床、书柜、玻璃、厨房等都打扫干净,果断清理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养一盆花,加几条金鱼,让家里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烟花平凡中,呵护食物和蔬菜,不辜负每一份爱与食物。 在家人的陪伴下,交流心情,交流生活,感受阉情的和谐。
每一个充实的假期都是积累能量和开始新阶段的美丽前奏。 寒假期间,孩子们的生活也应该放松,要有详细的计划和明确的实施过程和结果。 让孩子们在享受温暖和陪伴中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获得自信和成长。
记者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