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教育公平都是教育改革的底线。 教育公平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教育不分阶级。 对教育公平的不懈追求和坚持,也是人类对公平的最朴素的坚持。
但每隔一段时间,特别是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论点以变革的名义破坏教育公平。
这些论点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它们是考试无用的理论,教育的经济决定论和阅读无用的理论。
让我们从考试无用的理论开始。 考试无用理论的核心是,考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考试选出的学生要么是考试机器,要么是一群冷漠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例如,在某交流平台上,一些网友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了自己对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留学的看法。
小镇家庭主妇大多出国留学,进入大学后,社交能力和思维活跃度远低于同期的日本学生。 至于为什么中国学生比日本学生做得更好,这个结论只适用于文科。 大多数在日本学习的学生不如普通日本学生专业,在社交互动方面也不像普通日本人那么灵活。 不知道靠考试选拔人才的模式有什么可贵之处?
这种说法是经典的“考试决定论”,社交能力差、缺乏创造力是考试的错,应该毫不犹豫地取消考试。
考试不是灵丹妙药,大学通过考试选拔学生本身并不是一个主要问题。 教育改革的真正问题在于,孩子们在最有创造力和精力的年龄花费大量时间准备考试。 初三、高三,开始准备入学考试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而且还是机械的背诵和刷题,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注意的。
考试一直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不仅成本相对较低,而且从过程到结果都尽可能公平。 根据脑科学研究的结果,考试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
当你在学校的时候,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觉得我通过听讲座和做题来知道如何去做,但是当我参加考试时,我意识到我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 一些知识点在考试过程中逐渐明确。
如果取消高中入学考试的统一考试,就等于直接剥夺了普通家庭的孩子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农村地区的儿童在获得信息和社会资源方面处于天然劣势。
类似于考试无用的理论,读书无用的理论。
读书无用的理论并不是一个新论点。
十年前,阅读无用的理论以“成功研究”为幌子出现。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更不是为了赚钱。 我的小学同学,初中辍学打工,现在身价几百亿,硕士生、博士生都在为他打工。
如果人生的唯一目的,人类的唯一价值,就是创造财富。 好吧,当然,打着成功论的幌子阅读的无用并没有错。 毕竟,赢家是国王,输家是科尔。
但这种观点混淆了学历和阅读,同时直接忽略了不同人群的价值观。
财富不是我们唯一的追求,也不是人类的最终归宿。 俗话说:我们要学政治和战争,这样我的孩子才能自由地学习数学和哲学。 我的孩子应该学习数学、哲学、地理、自然、历史、造船、航海、商业和农业,目的是让他们的孩子有权学习绘画、文化和农业。
经济增长放缓,创造财富的神话不再流行,成功研究不再流行,另一个版本的阅读无用理论应运而生。
如果你大学毕业后失业了,考上大学也找不到工作,那么参加高考有什么意义呢? 阅读的意义何在?
有网友开玩笑说,上大学的目的是做一个有修养的穷人,做一个乐观的穷人。
由于大学毕业后失业,所以还是有一些大学生选择在工厂工作,工资和工作机会与初中辍学的人没有区别。
而且在生活效率上,还不如那些初中辍学的学生。 后者结婚,买了房子,生了孩子。
读书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贫穷,也不是为了让我们在文化上变得贫穷。
从长远来看,有学位和没有学位,学习和不学习,以及获得学位的机会之间绝对没有区别。 这里提到的机会,不仅是外在的机会,更是自我觉醒和自我创造的能力。
不谈教育公平? 这就是乌托邦的理想。
如果你看看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富人和有权势的人都可以将他们的经济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
教育资源的分配最终取决于经济能力。 对于继续教育和就业都是如此。
用知名教育博主雪峰的话说,别人奋斗了三代,而你辛苦了几十年,凭什么指望获得和别人一样的资源?
的确,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权贵家的孩子自然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有优势。
对于应试型教育,有钱人可以给孩子请一对一的家教,也可以花钱给孩子买内教。
更不用说优质教育了,富人可以找到人脉,分发纸条,甚至直接向大学捐款。
但不要忘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 教育公平无法解决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优质作者名单
富人为什么富富,穷人为什么穷,这不是教育可以回答的问题,也不是教育可以解决的问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这意味着教育应该给人们带来希望。 教育公平应尽可能消除学生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之间的差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
即使我们进入发达国家,教育仍然是年轻人工作和跨地区流动的主要途径。
《县城里的孩子:中国县的教育生态》一书的作者林晓英说,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就越应该给人们带来希望。
教育公平是希望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