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双一流”高校的竞争异常激烈,如舟逆流而上,不进就退。 面对“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的现实压力,高校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
2024年,被警告首轮“双一流”建设的16个学科将迎来关键的一年。 相关高校频频下功夫,打造学科,以期成功“保级”。
日前,宁波市教育局发布了2024年工作重点,其中提到将支持宁波大学力学学科顺利通过整改。
力学作为我校唯一的“双一流”建筑学科,是宁波大学最早创立的学科之一,宁波大学由第一任校长朱朝祥教授在钱学森先生的主持下创立,并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对口援助。 2022年以来,宁波大学将力学实力提升作为“七大重点任务”中的第一项,学科建设不断加快。
基础扎实,特色突出
自“双一流”大战号角吹响以来,屹立在甬江畔的宁波大学齐心协力,调动各方积极性,打出硬核组合拳,推动力学建设再上新台阶。
设立学科专区,借助全校乃至全区的力量,为力学发展注入必要的资源。 2023 年 4 月,机械与工程学院在宁波大学正式成立整合全校相关学科资源,全力支持学科发展。 宁波还出台了支持宁波大学力学学科建设的政策文件,从资金、平台、项目、人才等方面全面支持宁波大学力学一流学科“特区”建设。
学校的特色是大学的命脉。 宁波大学作为地方高水平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不断凝聚办学特色,形成办学优势。当国内其他知名大学的力学学科正忙着向“天空”发展时。宁**选择向“海”进军。以海洋工程和海洋装备为主要领域,构建涵盖跨海大桥、船舶、深海等要素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体系。 2023年5月,宁波大学发布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大型桥梁柔性防舰碰撞技术与装备”是学校冲击力学团队三代科学家的研发成果该技术有望服务于世界上最长的桥梁——港珠澳大桥,解决“桥梁防撞”问题。
来源:CCTV-13
人才队伍建设是宁波大学学科完善的又一重要突破口。
在2023年院士增选选举中,宁波大学岩石力学研究所所长杜世贵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宁波大学第一位独立培养的院士。 39年来,杜世贵从事岩体滑移面抗剪强度研究,从源头开发新技术,到编制工程施工标准,建立工程应用实例,再到推进岩石工程应用,实现了一系列一体化创新, 并在岩土力学方向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资料来源:中国工程院。
宁波大学除了学校自主培养外,还坚持引进高层次人才。 非均质材料与结构力学领域知名学者、全国优秀青年卢朝峰加盟宁波大学; 著名流体力学学者、全国优秀青年林建忠、世界知名冲击力学专家Cim加入宁波大学全职......2023年,在国家级重大人才培养方面,宁波大学在院士、优秀青年学者、长江学者等人才项目上实现从0到1的突破。 随着一批高层次机械人才的加盟,如今,宁氏机械技术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已经开始显现。
15所高校,力争“降级”。
对于已列入公开警告(含撤销)名单的15所高校,接受“双一流”复评是学校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未通过复评的,将被调出建设范围。 除了宁波大学,其他几所大学也在紧张地“备考”。
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有一位“领军人物”来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 辽宁大学2022年8月,新任校长于妙杰是经济学领域非常杰出的学者,除了担任校长外,于妙杰还是辽宁大学经济系主任,主持经济系工作。 不久前,俞妙杰被授予“国际经济学会会士”称号。他是2023年全球12位“国际经济学会院士”中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经济学家。2023年4月,余妙杰合著的**被经济学世界七大期刊之一的《经济统计评论》正式录用,成为辽宁大学建校以来经济学学科发表的最高水平国际期刊之一,为辽宁大学谱写了经济学学术新辉煌。
面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薄弱、起点低、施工时间短等施工瓶颈安徽大学2023年3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通过搭建大平台、搭建大团队、承接大项目,支持学科发展。 安徽大学着力打造从材料制备、样品加工到表征的高水平综合研究平台,建有电子显微镜、低温等六大一流中心,推出多项引领潮流的原创创新。 建成“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设施”,并入合肥市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先进材料与集成电路技术产教研一体化研究院,闯入”国家队“,为”双一流“学科发展打响了一剂强心针。
资料来源:安徽大学。
作为广西唯一一家入选“双一流”的企业。广西大学今年2月1日,由土木建筑学院教授郑洁连院士主持建造的世界最大跨度混凝土拱桥——天娥龙潭大桥担任总设计师,主持建造了世界最大跨度混凝土拱桥,为土木工程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 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期以来,广西大学围绕“大跨度拱桥建设与运维”特色方向,打造了四支创新引领团队; 建设5个大型实验系统; 被批准为特色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结构全寿命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取得了突破性......零国家级学科高水平科研平台推动按计划高质量完成世界一流学科整治和土木工程新一轮建设工作。
它还在为“双一流”学科的重新评估做准备北京中医药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海军医科大学等高校积极搭建平台,凝聚优势资源,打造高水平团队,探索前沿方向,鼓励跨学科,力争学科建设基础更加坚实、结构更加优化、特色更加鲜明,使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在深厚积累上不断取得新成果和突破。
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原会长屈振远曾表示,“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布局和结构要动态变化,可以进出。 “双一流”建设是一个长期推进和深化的内涵建设过程,规划好、影响深远、努力成功,相信各高校一定能化压为强,在危机中培育新机遇。
*: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