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IPO数量大幅下降,但一些城市仍然活跃。文本 |赵天宇.
艾德王潇.
2024年2月18日至19日,春节伊始,证监会两天共举办了十余场座谈会。
座谈会上,与会代表提出,要严格把控IPO(首次公开募股),加强上市公司全过程监管,坚决清理不合格上市公司,从根本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增加投资回报。
收紧IPO节奏是过去一年的主线。
2023年,A股医药新上市健康经营共有22只,加上13只港股和美股中国概念股3、全年共成功上市38次。
与往年相比,这是一个不起眼的数字,成功IPO的数量与往年相比大幅下降。 然而,金融和卫生当局观察到,一些城市仍然相当活跃。
2024年,什么样的企业能够通过IPO标志成功募集资金? 哪些细分市场和行业可能仍有机会?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企业的上市路径来找到一些共识。
据Wind平台消息,A股药业将于2023年新上市健康经营共有22个,而上一年为49个。 这与过去一年的全行业表现一致。
从IPO受理情况来看,2023年7月、8月、10月,北京证券交易所仅接受6家新A股公司,沪深交所接受0家;在上市方面,自9月以来,IPO上市量大幅下降。 根据安永发布的报告,2023年全球IPO活动也在继续放缓,IPO数量和融资数量与2022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2%和35%。
不过,就各地具体情况来看,财卫发现部分地区仍顶住压力,表现良好。
从地理分布上看,上海是2023年新上市药品健康经营最多的地方,有八个; 浙江省和北京市各有5个。
浙江省的五家公司中有四家来自杭州。
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给予了不少支持,在金融、金融、人才等方面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发展做出了诸多规划。
杭州一位医疗卫生从业者告诉《财经健康》,他能明显感觉到,当地对企业新模式、新理念的接受度普遍较高,包容性也很大,整体上有一种愿意接受新技术的氛围。 当其他地区还在沟通和等待时,当地已经率先跑了。
杭州在医药健康产业的整体实力非常强。
在医药领域,贝达药业、阿格莱蒂斯、华东药业、赛诺菲等企业纷纷落户杭州在医疗器械领域,有启明医疗、诺辉健康等;在医药外包服务领域,泰格医药总部位于杭州市滨江区在数字医疗领域,微医总部位于萧山区,微医位于余杭区。
从产业布局上看,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呈现“一核、四园、多点”格局:核心区为钱塘区杭州医疗港,滨江、萧山、余杭、临平构成“四园区”,建德等地为“多点”。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重点。 钱塘区为“核心”,布局生物医药全产业链;高新区(滨江)从事智慧健康、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等特色领域;萧山区专注于创新药、现代中药、高端CRO CDMO(研发和生产外包服务)、数字医学等的开发余杭区发展创新药、互联网+健康服务等;临平区专注于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的开发。
“杭州的生物医药园区密度非常高。 在杭州,生物医药和健康领域的创业氛围比较浓厚,很多企业也具有地方特色进行创新,尝试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基础上发展新业务。 上述药师表示。
2023年8月29日,萧山区生命科学产业园前湾生物港正式开业,三年前,余杭区中国(杭州)数字健康小镇开业。
杭州每年都会举办一些与医药健康领域相关的投融资会议,一般由一级或各园区管委会牵头进行投融资洽谈。 其中,在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养老等领域有不少初创企业和新项目。 例如,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火炬传递中使用的智能导盲犬就来自当地企业。
据杭州市统计局统计,2023年1-7月,杭州医药制造投资同比增长24%6%。
地方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 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加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邵逸夫医院等,具有较为完备的本土产学研能力。 也有国外“和尚”,比如2018年10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在杭州高新区(滨江)成立。
杭州第一家上市公司是一家医药公司。 1993年,天目药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也是中国第一家制备中药的上市公司。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杭州共有302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成为继北京、上海、深圳之后第四个实现300家上市的城市。
上海和北京是传统优势地区。 据清科研究中心介绍数据2023年,共有399家中国企业在国内外新上市,其中上海44家,北京34家,位居全国前五。
2023年上海新上市的8家医药健康企业中,有4家为生物制品企业,分别是莱凯药业、科迪、硕迪生物、一鸣安科。
Finance & Health发现,密切关注和跟踪国家需求也会增加企业成功的可能性。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一位经营者告诉《财经健康》,他现在专注于医疗材料。 2022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揭开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
本次,包括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内的人才名单征集并遴选了一批标志性生物医用材料,其性能满足临床应用要求,形成稳定可靠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加速在相关下游医疗器械产品领域的应用。 并且,通过第一批新材料应用保险赔偿等政策,加大对申请和推广的支持力度。
2023年9月,首批医用物资和团队公布,企业、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参与。 其中,医用高分子材料聚4-甲基-1-戊烯的入围单位包括一家总部位于上海张江现代医疗器械园的创新型企业。
2023年,医药健康行业IPO数量最多的企业将来自生物制品行业。
共享13家生物科技公司成功上市,涵盖A股、港股、美股。
智翔金泰是生物制品领域募资额最高的公司,作为科创板IPO中亏损的企业,募集资金3473亿元。 公司产品管线为单克隆抗体药物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药物已提交新药申请。
IPO后,智翔金泰的亏损比上市前进一步扩大。 该公司初步估计,2023年亏损规模为727 亿美元至 8 美元71亿元。 同时,研发费用有所增加,公司表示,多项产品已进入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需要继续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
在港股和美股中,有两家生物制品公司成功上市。 Structure Therapeutics在首次发行中最高,为1248亿元。 公司拥有自己的药物发现和开发平台,将生物制剂和多肽药物转化为口服小分子药物,用于治疗心血管、肺、代谢等多种疾病。 然而,Structure Therapeutics的研发产品仍处于早期阶段。
在制药行业,2023年,共有8家公司成功上市,其中5家为原料药公司,3家为制剂公司。 这八家公司都登陆了A股。
原料药是一种直接对人体起药理作用的药物活性成分,最终通过各种辅料的配制和生产制成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多种剂型。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五家原料药公司被密集上市。 其中,初始融资额最高的是宏源药业、大23.63亿元。
根据招股书,宏源药业有限公司早在2002年就开始运营,目前从事有机化工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和医药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宏源药业也是全球领先的硝基咪唑类抗菌原料药、抗疱疹病毒原料药、青霉素抗菌药物中间体供应商之一。
相当多的 API企业有出口能力。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介绍,中国原料药产能以散装原料药为主,兼顾部分特色原料药,处于原料药专利市场领域方面也在不断发展,不仅满满足国内医药行业需求,出口贴近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
另一家原料药公司科源药业将于2023年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募集资金855亿元。 这也是一家老牌制药公司,成立20年,主要经营原料药和制剂产品。 产品涵盖低血糖、麻醉、心血管和精神疾病等领域,并兼营部分中间体,后者主要销往国际市场。
从2023年三季度报告业绩来看,新上市的五家原料药公司大部分都宣布盈利下滑,只有一家新赣州公司能够实现营收和净利润较去年同期的提升。 目前,宏源药业已披露2023年全年初步财务计算数据,显示净利润较上年整体下滑。
这些企业凭借生产制造的优势,通过多年来的合作积累,对生产、研发、环保都非常熟悉。 据业内人士分析,未来的机遇在于拓展新的疾病领域,开发技术壁垒高、附加值高的化学原料药产品,同时也向CDMO方向拓展,即提供研发和生产外包服务。
2023年的资本寒潮,也让一些企业希望走出口路线,开拓美国、欧盟等高端市场,扩大市场份额,获得一丝生机。
共有六家医疗器械公司获得成功IPO,其中五家为A股,一家为美股公司。 融资金额最高的是AGS,它在科创板上市,筹集了18个2亿元。
AGS主要生产内窥镜微创诊疗器械,用于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诊疗。 公司产品应用于1000多家医院,销往美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3年,医药健康领域新上市企业融资额最高的将是领先的CRO(医药外包)“药明康德”。药明德 XDC,募集了 3745亿元,登陆港股。 这就是“无锡体系”。关注药明康德康德药明生物药明巨诺继第四上市公司之后。
药明康德继续在全球ADC(抗体药物偶联物)和更广泛的生物偶联药物(CRDMO)的新药发现、开发和生产外包服务中发挥“卖水”的作用。
ADC主要用于肿瘤**,是目前的热门领域。
根据 Tiger Sniff 的说法统计,去年ADC药物相关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创下新高——22笔交易,总规模超过200亿美元,占全年所有国内新药国外许可总交易额的60%以上。
因此,卖水商的业绩有所上升。 2024年2月1日,药明西发披露了正面盈利预测,初步考核后的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销售收入增长超过100%,净利润增长80%以上。 这一增长得益于抗体药物偶联物行业的持续动态发展和竞争优势。
继药明西发之后,2024年香港资本市场将继续受到企业的重视。 今年仅两个月,至少有七家生物制药公司已经在香港联交所提交了声明。
其中,没有短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的A股公司。 例如,以肿瘤创新药物为主的合成生物学技术驱动型生物制药公司华昊中天和从事生命科学数字化营销的泰美医疗科技均已在科创板寻求IPO。
经过两轮调查,华豪中天于2023年5月撤回了上市材料,而太美医疗则于2023年3月上市委员会审核期间被驳回。 2024年1月29日,两家公司于同日向香港联交所提交IPO申请,寻求IPO机会。
2月18日,春节后的第一天,各地纷纷发布今年新计划。 作为中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载体之一,成都市温江区表示,今年医药健康产业会做得越来越好,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 早在2019年,成都就明确表示,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到1万亿元。
中国证监会旨在适当限制融资间隔和融资规模,“突出好,限制劣”。IPO渠道收窄顺序,对于许多投资者来说,很难对2024年持乐观态度。 但就像天空一样鼎鼎资本管理合伙人唐昊表示:“中国城镇人口占比和55岁以上人口占比决定了医疗领域一定是一条长期需求的轨道。 ”
2024年的医疗卫生行业仍处于从高温到合理高温的调整期,但即将度过寒冬,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