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达将军是我军装甲兵团第一任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封号时,主动要求降职,后来又主动要求降职,引来了大家的赞誉。
看完这篇文章的标题,读者朋友们可能会疑惑,一个是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一个是15岁的农村姑娘,一个是普通的军人,他们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
我们先说说徐光达将军和刘呼兰之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6年11月,徐光达是金绥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经过一场大战,徐光达司令员奉命率领部队在汶水、胶城集结休整。
徐光达将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
有一天,徐光达接到独立第二旅的报告:国民党反动派残暴百姓,汶水县云州西村15岁的刘胡兰宁不屈不挠,英勇牺牲。
徐光达将军在震惊和愤怒之余,还敏锐地意识到,刘呼兰的英雄事迹必须广为宣传,才能唤起我军指挥员和战士的阶级仇恨,鼓励他们英勇抗敌。
受许光达将军的指派,第二旅宣传科科长黄少奎马不停蹄地赶往刘呼兰的家乡,一是代表将军向刘胡兰致敬,二是收集有关这位英雄的资料。
烈士刘虎兰的英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部队,士兵们一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要为刘虎兰报仇。
徐光达将军清楚地感到,刘呼兰的事迹,在启蒙广大指挥员和战士的阶级觉悟,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于是,将军决定向晋绥军区和**军委举报刘呼兰的英雄事迹,战斗剧社和独立二旅剧社也迅速行动起来,编排演出了戏曲《刘呼兰》,得到了热烈的反响!
不久,**发来电报,董事长亲自为烈士刘虎兰题词:“生命的伟大,死亡的荣耀”。
烈士刘呼兰。
后来,刘呼兰的名字随着这八个字的题词传遍了全国,刘呼兰这个偏远村庄的小女孩,成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成长的精神偶像。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徐光达将军的发掘和大力推荐,刘虎兰的英雄事迹就不会被如此广泛地传播,更不会出现在教科书上。
五十岁左右的朋友一定会记得上个世纪的那句话。
在六七十年代的教科书中,除了刘呼兰,你还会记得另一个英雄的名字——王杰。
从最初发现这个英雄人物,到后来英雄的名号,这一切也都与徐光达将军有关。
只可惜,现在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有个歌手叫王杰,却不知道那个为救人而辛苦拼搏、牺牲生命的解放军战士王杰。
那么,徐光达将军和王杰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
原来,王杰是装甲兵团的一名普通士兵,但身为装甲兵团司令员的徐光达将军却从未见过他。
王杰烈士。 徐光达将军在1965年7月的事故报告中第一次得知王杰的名字。
报道称,坦克第2师工兵营第1连班长王杰奉命在江苏省郫县张楼乡执行民兵训练任务。
这份事故报告中描述了一个细节:炸药包**时,一名民兵正在操作,王杰正在辅导他。
看完事故报告后,徐光达将军立即质疑:如果是纯粹的质量事故或技术事故,那为什么操作炸药包的民兵安然无恙?
再加上王杰的任务是负责现场指导,他不可能比民兵更接近炸药包,那么王杰为什么不在炸药包意外的时候躲闪呢?
在随后的几天里,徐光达将军接连收到几封信,有的是当时操作炸药包的民兵写的,还有当时也在训练现场的人民武装力量干部写的。
信中都赞扬了王杰牺牲自己救人的行为,强烈要求部队表彰和奖励王杰同志。
徐光达将军。
徐光达觉得有必要把事故弄清楚,他当即决定展开调查,同时向总政治部主任小华汇报。
很快,调查结果就出来了,真实情况是:民兵在操作炸药包时,导火索突然意外燃烧,在炸药包即将**的关键时刻,王杰果断地扑向炸药包,用身体盖住了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民军干部。
王杰辛辛苦苦救人,是差点被“意外”埋没的英雄。
《解放军报》很快刊登了王杰同志的英雄事迹,号召全军向王杰同志学习。
徐光达将军(左)。
几位**领导为王杰题词,国防部将王杰的班级授予“王杰班”。
董事长也被王杰的英勇事迹所感动,他高兴地提出了题词:我同意这样的口号,叫一个不怕吃苦,一个不怕死。
俗话说“慧眼英雄”,是徐光达将军发现了刘虎兰和王杰身上的亮点和不平凡,并发扬光大,刘虎兰、王杰的烈士们也留下了他们的名字,载入史册!
徐光达将军(中)。
最后,让我们永远记住我们领导人的教诲:
一个不怕吃苦,一个不怕死。
生命的伟大,死亡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