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春节假期,你是顺利回归了日常工作状态,还是出现了精力不足、失眠等“节后综合症”的表现?
近日,各地卫健委、疾控医院、医院陆续发布了大量关于节后综合症的科普信息。 我们已经整理好了这个问题,希望能科学高效地帮助您“满血复活”。
焦点1:有了这些表现,你可能有“节后综合症”。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所谓“节后综合症”,一般是假期较长后一段时间内的心理和生理表现。
心理上,可能会有失落感、焦虑、抑郁、烦躁等,容易感到疲倦,容易失眠,学习工作效率低下。 生理上,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头晕,食欲不振,腹泻和其他表现。
“节后综合症”的发生是因为在假期期间,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固定节奏和规律性被打破了。 当假期结束,人们不得不重新建立这种节奏时,可能会有一个不适应的“混乱时期”。
焦点2:分割后综合症≠倦怠。
北京安定医院主治医师王聪表示,很多人会把节后综合症和倦怠混为一谈,但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倦怠早在1974年就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主要是由于长期被困在压力过大的工作环境中,导致情绪、态度和行为疲惫,一般认为是个人无法顺利应对工作的反应,持续时间长,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节后综合征可能发生在长假后,持续时间很短,通常在自我调节后消退。 然而,我们应该警惕“节后综合症”的长期性,以防止它演变成倦怠的触发因素,甚至延长它。
焦点 3不想工作? 慢慢来。
王聪说,放假两三天后感觉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会变低,甚至可能不想上班,这是正常的。 大多数人在经过几天的自我调节后能够恢复正常生活。
上班前几天,可以优先做一些例行公事、难度较小的事情作为缓冲调整,逐渐找到工作状态。
有的病情严重的上班族会有恐怕工作,有的会因为焦虑而难以入睡,所以可以做呼吸放松训练,缓慢而深呼吸,专注于呼吸,驱散紧张和不安的思绪。 也可以与朋友、同事沟通,释放假期的“多余能量”,从别人的故事和自己的经历中寻找灵感,在彼此的情感支持下更好地前行,自觉主动自我调节。
重点4:及时调整日常生活。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张晨说,很多人在假期熬夜,生物钟完全被打乱了。 放假后,要及时调整工作和休息,不要在床上玩手机,尽量在11点之前入睡,设置闹钟,早睡早起。
节后饮食可以适当减少肉类的摄入,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刺激肠胃,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适当的运动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力,还可以缓解“节后综合症”引起的疲劳。 通过定期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抵抗力,释放压力,提高注意力和情绪,还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如果症状持续,您应该寻求医疗专业人员的帮助。
记者 戴轩.
编辑:刘倩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