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科书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民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 从1929年到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了矛盾,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统治; 英国和法国奉行绥靖政策,纵容希特勒的侵略; 国际联盟失败了,也未能有效地阻止日本的侵略。 2月** 动态激励计划
我们需要铭记历史,认识到纳粹德国在二战爆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其误判造成的不可控局面。 这些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北约东扩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教训。 我们不能轻易挑战一个大国或大国联盟的基本防务安全,这可能导致无法弥补的后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是因为纳粹德国误判了形势,过度挑战其他国家,导致了战争的最终爆发。 希特勒尽管具有英勇的战斗精神,但如果他能够控制整个国家机器,他本可以成为强大的“鹰派”。
我们不能忽视历史,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希特勒不是一个狂热的战争制造者,他发动战争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寻求刺激。 如果和平谈判、外交调解或使用武力、欺骗等能够实现他的目标,他就不会选择战争,因为任何军事手段都有风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希特勒错误地估计了英国和法国之间的耐心极限,尤其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导者。
而这种误判思维的出现,与英法等国长期的绥靖政策有关。 接下来,我们将梳理希特勒如何逐渐挑战英法的底线,最终将德国推入战车的深渊。
1934 年 9 月,希特勒秘密制定了重整军备计划,一年后他公开宣布将国防军扩大到 300,000 人,这是对凡尔赛条约的公然违反,遭到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对。
然而,英法等国的**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军事或经济制裁。 这导致希特勒认为西方只是在说话,而实际方法很弱。
1936 年 3 月,希特勒走得更远,派兵占领莱茵河非军事区并在德国西部边境建造防御工事,这不仅违反了凡尔赛条约,也违反了洛迦诺条约。
图表如下。
希特勒对这种推动地板的企图感到担忧,他命令莱茵河的德国军队面对法国的敌对行动立即撤退。 希特勒说:“进军莱茵河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
如果法国当时也进入莱茵河,我们将不得不撤退。 然而,法国和英国都不愿意挑起更大的争端,选择保持沉默和停滞不前,这给了希特勒测试他们牌的机会。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希特勒以反对“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干预西班牙,与日本签订了国际协议,随后意大利也加入了该协议。
德国、意大利、日本三维轴心的正式形成,对世界和平构成了赤裸裸的威胁。 然而,英法两国采取了所谓的“不干涉政策”,美国也宣布将保持“中立”。
希特勒雄心勃勃,打算挑战英国和法国的底线。 1938 年 3 月 11 日,在奥地利亲德和纳粹分子的帮助下,他不流血地占领了奥地利,开启了入侵和扩张中欧的序幕。
英国和法国害怕自焚,就放手了。 奥地利是盟友,英国和法国的妥协和让步使希特勒更加相信他的野心。 因此,他将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9月,德国士兵压制了边界。
英国和法国毫不犹豫地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以满足希特勒的野心。 在慕尼黑会议上,他们强行将捷克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并发誓这将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次主张。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慕尼黑协定》的签署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暴露了英法对战争的极度恐惧,使希特勒在随后的扩张中更加肆无忌惮。
仅仅一年后,即1939年3月,希特勒毫不费力地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这是欧洲重要的工业制造基地,也是我们所知的“捷克”轻机枪的发源地。
此举大大增加了德国的军事工业和经济实力,并加快了希特勒的侵略步伐。 面对希特勒的这种咄咄逼人的行为,英法早已吓得魂飞魄散,除了口头**之外,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制裁措施。
至此,回顾德国的版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历史时期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
让我们通过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魏玛共和国的领土地图来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地理。
最后,让我们比较一下铁血总理俾斯麦统一德国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领土。
“大德意志”项目旨在恢复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包括奥地利; “小德国”计划旨在统一战前德国的领土边界。
作为世界公认的三大伟人之一,俾斯麦的智慧和才华无与伦比,甚至让大清的李鸿章对他赞不绝口。然而,他毕生的奋斗,只能实现“小德国”计划,而不是“大德国”计划,最终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在历史的舞台上,有些人的影响力超越了军事和经济实力,他们凭借口才和手段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这个人是 1938 年的德国元首。
通过外交欺诈、暴力恐吓、绑架等手段,他实现了德国的“大德意志”计划,甚至堪比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俾斯麦。
如果他能够避免旅行者的突然死亡和突然死亡,他在德国历史上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希特勒的生存和英国和法国的“绥靖”使他的扩张主义野心得以实现,这使他对自己的能力和军事实力过于自信。
他错误地认为,即使他演了,英法也只会做表面的**。 结果,他误判了英法宽容的底线,将目光投向了当时被认为是欧洲“第一宇宙”大国的波兰。
但是,从客观角度看,希特勒对形势的误判和波兰对形势的判断都处于政治新手的水平,可以说是非理性的。
从历史上看,波兰虽然复辟之路坎坷,但从未放弃成为“宇宙第一强国”的梦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一直在各种事务中寻找机会。
例如,当德国在1938年吞并苏台德地区时,波兰不仅背叛了英国和法国,而且还向希特勒提出建议,并派出10万人援助德国。 同时,他们还向立陶宛派兵,迫使立陶宛承认波兰领土维尔诺,并成功吞并了特申。
他们试图恢复前波兰立陶宛大公国。 对于希特勒来说,波兰的加入无疑是一个好机会,因此他向波兰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将波兰的但泽走廊归还给德国。
尽管波兰对这一要求感到不满,但他们还是决定与德国合作,希望实现他们的梦想。
波拒绝归还但泽走廊不仅惹恼了希特勒,而且在背后捅了德国一刀。 这给了希特勒一种错觉,即英国和法国不会停止吞并奥地利、捷克共和国和波兰。
然而,英国和法国担心德国的扩张会威胁到欧洲的力量平衡,并吸引苏联的“祸害”。 最终,英国和法国向德国宣战,德国的盟友苏联也加入了这场战争。
希特勒最初听到英法宣战的消息时感到惊讶,他不明白为什么英法会因为中欧的“第二个混蛋”而与他断绝关系。
事实上,希特勒没有意识到他的行为会导致整个世界的混乱,让局势朝着无法控制的方向发展。 其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
英法纵容德国,是想让德国与苏联对抗,却没想到,德国在进攻苏联的同时,苏联也从背后进攻。 就这样,两大势力联手,英法两国的前途忧心忡忡。
然而,希特勒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导致他大步向前,最终遭受了失败。 虽然德军在前期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最终还是难以逃脱歼灭的命运。
至于希特勒战前的扩张主义行为,我将在下一部分详细阐述战后北约如何东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