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红军和活跃在南方八省14个地区的游击队(琼崖游击队除外)进行了历史性的改组,正式组建为新四军,肩负着抗日战争的神圣使命。 新四军刚成立时,其兵力已经相当庞大,有四个支队,共10个团,总兵力约1万人,暴露了抗日铁军的雏形。
然而,历史的大轮子总是充满曲折。 1940年10月,皖南事变使新四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然而,英勇的新四军并没有被打败,仅仅几个月后,即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的军事总部在苏北盐城重生重组。 这次改组不仅吸收了在华中地区坚持抗战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兵力,还吸收了从山东东南增援的八路军第115师第5旅等精锐部队。
改组后,新四军兵力大幅增大,下辖7个师1个独立旅,总兵力跃升至9万余人,成为华中抗日战场上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这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的组成各具特色,各自谱写了抗日战争的光辉篇章。
新四军第一师由原新四军苏北司令部及其所辖部队改组而成,兵力约1有三万多人,下辖三个旅,由杰出的将军苏煜担任师长。 抗日战争期间,该师多次粉碎了日本伪军的“扫荡”和“清乡”,为巩固和发展苏中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四军第二师由新四军江北司令部及其所辖部队组成,总兵力约1人拥有8万人,下设三个旅、两个联防司令部,经验丰富的张云毅担任师长。 该师在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积极协调其他战区的行动。
新四军第三师由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支援新四军后改编而来,兵力约13万人,下辖3个旅,由黄克诚任师长。 该师在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开发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并承担了向东北进军的重任。
新四军第四师由南方支援的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而来,下设三个旅,兵力约12万人,以彭雪峰为师长。 该师在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开展游击战,打击日本伪军的生力。
新四军第五师前身为八路军河鄂先遣纵队,下辖3个旅,总兵力约1个20,000人,以***为师长。 该师在鄂豫边境地区抗日游击战中屡战分明,为开拓和巩固鄂豫边境地区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四军第六师由坚持在苏南抗战的新四军部队改编而来,辖两个旅,兵力约8000人。 该师在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设和防御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在抵抗日本伪军的进攻、维护根据地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四军第七师由武威游击纵队、第三支队先遣团和一些突围皖南事变的部队改编而成,虽然只指挥一个旅和一个先遣团,兵力不足2000人,但在张定成领导下的皖江地区抗日游击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尚未在办公室)和副师长傅秋涛。
新四军独立旅由八路军第115师第5旅改编而来,由山东东南支援,下辖3个团,兵力约1000人,梁兴初任旅长。 该旅在抗日战争中执行了许多重要任务,为抵抗日本伪军的进攻和保卫抗日根据地做出了积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时,新四军从建制时的9万多人发展到31万多人,其中包括新四军主力和新四军领导的地方武装力量。 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新四军的部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野战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新四军第三师(含独立旅,北上山东后也奉命往东北)发展为东北野战军; 新四军第五师进入中原地区,成为中原野战军的一部分; 新四军的其他部队向北移动到山东,并发展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一部分。 这些部队在解放战争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