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档
赤道从头到尾都充满了两个字,假的和小的。
如果你不能相信它,如果你不能相信一部电影,它就会充满逻辑漏洞。
小就是小格局,没有大国崛起的视角,就像古天乐拍《明日之战》一样,外星生物入侵地球,但最终却成了卧底特工。
在影片中,这是一场核危机,这种级别的危险事件被第一时间报道,不是香港能处理的。
当面对这种危害地区安全的情况时,驻港部队可以不经行政长官直接发号施令,这在《基本法》中是有明确规定的。
其次,核**是韩国发明的事实更加荒谬。
韩国是美国的军事基地,更何况他们有没有研究核**的能力,但只要稍加思考,美国就会让他们知道做流氓意味着什么。
在核问题上,五大流氓高度一致,就是有其他想法,否则就要被送回家。
最终,一车来自北京的核专家在香港被赤道的一帮人消灭了,香港无动于衷,宋安也无动于衷。
我真的不把蓝星五大神兽中的前三名当回事,真以为中国就是伊朗,这是大事,宣战完全是挑衅。
恐怖组织滥杀无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智慧,五个流氓中只有一个敢杀这种级别的高手。
基于这三点,“赤道”的**是无效的。
但如果这样拍,并不是几分钟就结束了,而是导演和编剧承载宏大叙事的能力有限,无法构思出超出自己思路范围的文本。
这样的电影不是没有,比如《奇爱博士》和《原来》。
但《赤道》的视野决定了它的上限,将两岸和外国演员汇聚一堂,想打造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宏大叙事,但落脚点还是警匪片的模式。
哪怕是警匪片,里面的悬疑推理也极是儿戏,张学友一出场,就说明他一定是有身份的。
剧情中提到“赤道”,张学友就是这个角色,其实是真的,没有反转,也没有无间道。
如果找个大明星在这种电影里演大老板,就得好好隐藏起来,不然所有的惊喜都会化为乌有,或者给他安排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
但导演的解决办法是,香港、韩国、**都是张学友扮演的,他们没有反击的力气,哪怕最后挽回了一些面子,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张学友手中,这种单方面碾压并不令人愉快。
但作为一部警匪片,《赤道》并非一无是处。
至少这几年港式警匪片很少,而且没有搭起啰嗦的桥,啰嗦的桥过多,都干净利落,杀人决一。
出场的角色,无论大小,只要到了你吃盒饭的时候,你绝不会拖泥水,能做到这一点是难得的,不知道做减法的导演太多了。
有这么多缺点,还有两个小时的预告片,《赤道》是如何被神话化的?
政治隐喻,不同于《省港旗兵》的单线头像,《赤道》是双向的反思,香港的未来在谁的手上。
韩国人是工具人,也许池珍熙还没死还有其他暗线,但与香港的未来关系不大。
唯一有联系的是开场坠毁飞机上美国伞兵的衣服,这起事件的真正策划者可能是美国。
除了他们之外,《赤道》中还有三股势力,香港张学友(教授)、香港警察张家辉(李先生)、*代表王学奇(宋宗)。
教授一直强调,香港是自由民主的,外人不能强行干涉,应该允许我们自治。
但口中的义言掩饰不住他身后那张丑陋的面孔,看似是为了香港,实则在背书他的恐怖行径。
这种人在香港的存在,已经被后来发生的事情所证明,一些香港人的心态确实是这样的,他们要自由,没有控制,没有个人尊严,没有集体主义,只是因为利益被感动了,他们着急了,他们想从混乱中获利。
李先生代表了小人物的行为,只要事故不在香港,其他事情都不在乎。
所以他从头到尾都在抓罪犯,让核**离开香港,让香港自己治,甚至不惜牺牲暴力。
从他自己的角度来看,这样做似乎是对的,我们解决它,你不要干涉。
但像他这样的人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民族思维,万一出了麻烦,我们不能只想摆脱关系,高高挂起,还要有大局观,而香港的背后是中国,而不仅仅是香港。
最后,李四被赤道杀死,导演应该通过这个片段传达一个观点,即李四不是香港最好的人选,制造危机的教授也不是。
宋先生呢? 教授不信任他,李斯被迫接受,他心里也很不满。
电影解释得很清楚,如果核**尽快运出香港,就不会有后续**了。
但宋先生的出现让香港陷入混乱,万军都在这里交战,香港成了战场,当香港恐怖事件频发时,他却神奇地消失了。
导演借此表明,**似乎并不是最终的答案,但与教授和李先生不同的是,导演并没有盲目否认。
相反,他解释了自己的行为,因为宋总是站在高处看待核危机,外交处理,强硬掌权,他想要的是在该地区的话语权,香港的长期和平与稳定不是暂时的和平。
只不过导演没有按照这个剧本来发展剧情,而是让宋先生在后半段隐身,或者让港人自己动手,结果很明显,香港获得了暂时的稳定,但未来却充满了危机。
虽然导演最后安排了宋先生的出场,但还是充满了纠结、矛盾和疑惑。
谁将决定香港的未来,谁将成为最适合香港的舵手? 导演没有给出答案,因为他无法确定《赤道》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此,有局限性,有黑点,有私物,有讨论。
从这个角度来看,“赤道”不再需要第二部分。
虽然野心很大,落地不足,但导演已经把他想谈的一切拍好了,再拍一遍,无非是按照警匪片的套路,上演一场兵匪对决。
只不过,按照《赤道》的分析,导演显然没有能力这样做,也没太大的必要去填坑,后来《赤道》之所以被称赞,是因为补脑,一切都交代了,《赤道》就不会再重复提及了。
当然,不要把一切都归咎于评论,为续集的艰难诞生找借口,虽然阴谋论是互联网的主旋律,但赚钱才是港片的第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