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据库系统设计中,数据模式的设计至关重要。 这涉及有效地将现实世界的复杂结构和关系转换为适当的数据模式。 关系模式由于其坚实的数学基础,不仅可以以二维表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实体,还可以描述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成为数据库逻辑设计的有力工具。
数据模式设计的核心是如何构建有效的数据库模式,即如何基于给定的一组数据,构建一个在数据存储和操作方面性能优异的数据库系统。 虽然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设计方法有其优点,但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基于 E-R(实体关系)模型的方法。
从现实世界转换为E-R模型,然后将E-R模型转换为数据库系统支持的数据库模式,是数据库设计中的常见过程。 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数据冗余,进而导致其他可能影响数据库性能的不良异常。
在E-R模型出现之前,Codd提出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并发展了一套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即关系规范化理论。 这套理论涉及基于真实世界数据依赖关系的关系模式的规范化,以优化数据库设计。 数据依赖关系是对关系模式的语义完整性约束,它限制了关系模式实例在任何给定时间的值。
规范化关系模式可避免许多不良异常。 然而,识别所有数据依赖关系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并且仅基于数据依赖关系的规范化的结果数据库设计在实践中可能不是最优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关系的实际大小和常见操作。
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它可以帮助用户分析和确定什么是好的数据库模式,甚至判断哪些e-r模型可以转化为优秀的数据库模式。 其次,通过归一化可以进一步优化从e-r模型转换而来的关系模式; 最后,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在必要时加入关系模式,从而简化设计。
因此,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设计方法通常是先构建e-r模型,然后将其转换为关系模式,最后对得到的关系模式进行优化,以保证数据库设计的有效性和效率。
关系模型可以定义为五重奏 r(u, d, dom, f)。 它包含以下组件:
r:关系的名称,用于唯一标识关系模式。
u:属性集,构成关系 r 的所有属性的集合。
d:域集合,它是属性的所有可能值范围的集合。
dom: 是属性到域的映射,用于定义每个属性的合法值。
f:是一组数据依赖关系,用于指定属性之间的数据依赖关系。
这个五元组的定义提供了关系模式的完整描述。 关系模式是关系的蓝图或模板,而关系是该模式在特定时刻的具体实例。
关系模式它是静态的和稳定的,它定义了关系的结构和约束。
关系它是某个时间点关系模式的具体实例,它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关系模式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属性集 u 和数据依赖集 f,因为它们直接影响数据库的设计和结构。 虽然域集 D 和属性到域映射 DOM 在理论上很重要,但它们通常不是特定数据库设计中的主要考虑因素。
因此,关系模型通常被简化为三元组 r(u, f)。 在此简化模型中:
r(u, f)表示关系模式,其中 u 是属性集,f 是数据依赖关系集。
只有当关系 r 满足数据依赖集 f 中定义的所有约束时,R 才是关系模式 r(u, f) 的有效实例。
这种简化的表示强调了属性集和数据依赖关系在关系模型中的中心地位,从而简化了数据库设计和分析过程。
如何在数据库中构建良好的关系数据库架构? 在讨论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关系数据库模式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什么是糟糕的数据库设计。
教师教学管理系统。 在实践中,教师教学的人工管理通常是通过制作桌子来进行的。
管理员使用查询表来了解教师可以教授哪些课程,以便他们可以安排教学任务并通知教师。 针对这个实际问题,将其设计为用于教师教学管理的计算机系统,首先将表中的数据描述为关系数据库的关系数据模型,然后将数据存储在计算机中。 关系模型是一个标准的二维表,而要准确地将数据存储在表中,直接作为关系表如下:
上表对应的关系模式如下:r(教师编号、教师姓名、联系人**、课程编号、课程名称)。 从现实世界中的事实可以看出,一个老师只有一个老师的名字,一门课程只有一个课程号。
因此,关系模型r的关键词是(教师编号、课程编号),即可以根据每个教师编号和所教课程的编号来确定课程名称,也可以根据每个教师编号确定教师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虽然此模式只有五个属性,但在使用此模式时存在以下问题。
数据冗余:当同一位教师教授多门课程时,会重复存储其教师编号、姓名和联系方式**。
更新异常:数据冗余使更新操作复杂化,并可能导致不一致。 例如,如果一位教师教授三门课程,则关系中将有三条记录。 如果教师的地址发生变化,则所有三条记录中的连接**都会发生变化; 如果在复习过程中忘记更改其中一个记录的联系人,则会导致教师联系人不一致的错误。
插入例外:您不能单独添加教师或课程信息,因为教师编号和课程编号是关键字,不能为空。
删除例外:删除特定课程可能会意外删除教师的基本信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关系模式的分解方法,将原有的模式分解为三种关系模式:
R1(教师编号、教师姓名、联系方式**)。:描述老师的基本信息。
R2(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描述课程的基本信息。
R3(教师编号、课程编号)。:描述教师与课程的关联。
这种分解解决了数据冗余和操作异常问题,同时还保留了必要的信息。 但是,它可能会增加查询操作的复杂性,这可能需要对这些关系执行联接操作。
关系模式分解的基础:
关系模式的正确分解依赖于数据依赖关系,尤其是函数依赖关系。 在上面的例子中:
“教师姓名”和“联系人”功能取决于教师编号。
课程名称功能取决于课程编号。
了解这些依赖关系有助于确定如何分解关系模式,以减少数据冗余和操作异常。
一个好的关系型数据库架构设计应该尽量减少数据冗余,避免各种操作异常,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正确应用规范化理论以及识别和利用数据依赖关系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查询效率和数据操作的便利性,以达到数据模型与应用需求之间的最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