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vs中国东北:为什么古代东北通过较少?
秦朝统一后,中国的版图开始扩张。 自汉代以来,中原各大统一王朝为西域的经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其中,汉武帝时期,张骞曾派使者赴西域; 东汉时期,班超震动西域; 三国时期,曹操攻占凉州马朝; 隋朝阳帝时期,吐谷浑被平定; 唐高宗时期,苏定方灭了西突厥; 清朝康永谦三代人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终于征服了准噶尔,建立了对西域的统治。
在此过程中,西汉建立了西域保护国,东汉建立了西域长石府,唐朝建立了安溪都护国和北庭都护国,清朝建立了新疆省。
就连一向软弱的北宋,也大力治理西域,建立了龙游护国。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我们的边界。
为什么东北的朝代比西域少? 是因为东北不如西域重要吗? 还是因为东北的力量太强了? 其实,东北确实不如西域重要。
首先是西域有丝绸之路,东北自然环境恶劣。 自从张骞出访西域以来,西部地区已成为连接中国和西方的重要纽带,西域的运作有利于中国商品出口海外,赚取高额利润。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制造丝绸的国家,中国为古代中国赚了大量的真金。 公元前1世纪,从丝绸之路进口到罗马的丝绸高达每磅12两,但这仍然无法阻止贵族们对丝绸的渴望。
西方国家元首和贵族们曾经穿着染有腓尼基红的中国丝绸作为荣耀的象征,罗马帝国进口丝绸,损失了大量的**。
整个欧洲都是如此,直到15世纪,蚕才被进口到英国,情况才有所改善。 此外,瓷器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奢侈品消耗品,向西传到君士坦丁堡的瓷器极高,当年宋太宗,一个青花瓷盘在罗马能卖到500块,酒海每块1500元,可谓利润丰厚。
1.西部地区不仅是增加国库收入的地方,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对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提升国家威望起着重要作用。
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源于丝绸,所以他们称中国为“Seris”,即丝绸之国。 罗马人对中国的丝绸工艺感到惊讶:“中国人能够从树叶中收集到如此精致的'羊毛'! ”
这个神奇的东方大国自然吸引了西方人的向往。 东北虽然也有中原王朝需要的宝贵资源,如人参、水貂、乌拉草等,但与西域的产量相比,还是略有不足**。
更何况,东北再往北是一片冰雪之地,人迹罕至,使用价值不大。 2.西域不仅贡献了国库收入,还起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作用,帮助中华文化走向海外,提升国家影响力。
西方国家是第一个通过丝绸认识中国的国家,所以他们称中国为“Seris”,即丝绸之国。 中国的丝绸制作技术是如此惊人,以至于罗马人曾经说过:“中国人实际上可以从树叶中收集到非常细的'羊毛'! ”
对于这样一个神奇的东方大国,西方人的心中充满了向往。 东北地区虽然也有中原王朝需要的宝贵资源,如人参、水貂、乌拉草等,但与西域的出口相比,还是略有不足**。
此外,在东北地区再往北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冰雪之地,其使用价值有限。
虽然今天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铁矿石、石油、钻石、金矿、森林、草原、淡水和海鱼等资源,但在古代,由于资源开采困难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古代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并不感兴趣。
虽然中原地区也存在沙漠等自然环境挑战,但也有一些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河套、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 然而,东北的土地虽然肥沃,但由于纬度高,气候寒冷干燥,并不适合古代汉人居住。
在军事上,中原王朝一直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王牌,游牧民族天生就拥有优秀的骑兵,在战斗力上有着先天的优势,骑兵也拥有步兵无可比拟的速度优势,广袤的草原是他们最好的战斗场所。
因此,西域的作战可以包抄北方游牧民族,以达到遏制和压缩其生存空间的目的。
1.河套、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马匹产区,这里的水草丰富,环境优美,有利于马匹的生长。 占领这些地方,可以增强中原王朝的骑兵实力。
俗话说:“马是铠甲和士兵的根基,国家大用场”,现代人也认为“马的数量代表一个国家的规模”。 在火器广泛使用之前,马正的发展是加强中原王朝军事力量的关键。
但是,要大力发展马匹政治,必须有良马养殖地。 比如宋朝从未忘记河套和有云,除了“一寸地都不能丢”的观念外,还因为宋朝缺少养马的地方,而河套和有云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重要的养马地。
事实上,在古代六大马种区中,西北马种位居第一,其代表马种河曲马和大宛马都是古代著名的军马。 髋马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型最大、最优秀的马,其最大的优点是抗重性强、耐力强、疲劳恢复快。
秦木公为周天子牧羊是一匹河曲马,秦始皇统一六国用的骑兵战马也是河曲马。 2.河套、河西走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马匹产区,水草丰富,风景优美,适宜马匹生长。
占领此地,可以增加中原王朝的骑兵实力。 俗话说:“马是铠甲和士兵的根基,国家大用场”,现代人也认为“马的数量代表一个国家的规模”。
在火器广泛使用之前,马正的发展是加强中原王朝军事力量的关键。 因此,要大力发展马匹政治,就必须要有良好的马匹养殖地。 比如宋朝从未忘记河套和有云,除了“一寸地都不能丢”的观念外,还因为宋朝缺少养马的地方,而河套和有云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重要的养马地。
在古代,六大马种区,西北马种居第一,其代表马种河曲马、大宛马,都是古代著名的军马。 髋马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型最大、最优秀的马,其最大的优点是抗重性强、耐力强、疲劳恢复快。
秦木公为周天子牧羊是一匹河曲马,秦始皇统一六国用的骑兵战马也是河曲马。 3.河套、河西走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马匹产区,水草丰富,风景优美,适宜马匹生长。
占领此地,可以增加中原王朝的骑兵实力。 俗话说:“马是铠甲和士兵的根基,国家大用场”,现代人也认为“马的数量代表一个国家的规模”。
在火器广泛使用之前,马正的发展是加强中原王朝军事力量的关键。 因此,要大力发展马匹政治,就必须要有良好的马匹养殖地。 比如宋朝从未忘记河套和有云,除了“一寸地都不能丢”的观念外,还因为宋朝缺少养马的地方,而河套和有云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重要的养马地。
在古代,六大马种区,西北马种居第一,其代表马种河曲马、大宛马,都是古代著名的军马。 髋马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型最大、最优秀的马,其最大的优点是抗重性强、耐力强、疲劳恢复快。
秦木公为周天子牧羊是一匹河曲马,秦始皇统一六国用的骑兵战马也是河曲马。
大湾马,又称汗血马,是西域最负盛名的马种。 它体格健壮,服从命令,速度快,适合长途行军。 它不仅是战争中的武器,也是古代皇帝的首选坐骑。
唐代的“Shivachi”和“Tellebi”两匹昭陵六匹马都是大宛马。 世界上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马场——山丹军马场,位于河西走廊的燕枝山南侧,东北地区虽然有优良的马种,但其主要特点是耐寒、比重力强、耐粗饲料,适合农业使用,如东北马、黑龙江马等。
东北适合军事使用的好马只有一种——吉林马,它比其他东北马种具有更好的速度、耐力和适应能力,所以清朝八旗使用的马大多是吉林马。
但是,作为军马,吉林马还是无法与河曲马、大湾马相提并论。
东北气候寒冷,不适合中原王朝大规模动兵。 虽然难以控制西域,但主要是由于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南迁或青藏高原藏族北迁,与西域地方势力关系不大。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的世界,如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民族。 在艰苦的环境下,这些民族发挥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优秀品质,使得中原王朝难以征服东北,甚至宋明王朝也被东北的女真人消灭了。
东北地区的军事实力远远超过西部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早在前秦时期,东北地区在经典中就被记载为一个独立的地区。
周李志芳的“称东北为幽州,其镇山为药巫庐,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东北海以外,大荒有山,名不咸,有苏神之国。 ”
在《尚书》中记载,九州是禹治水后建立的,其中瀛州和幽州分别位于青州东北部和冀州东北部,是中国东北土地的总称。
燕国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封建国家,其最早的封建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时期。 据《史记》记载,武王灭亡后,昭公被封为北燕,昭公是周王温的儿子,也是武王最信任的大臣之一。
于是,赵公就成了燕国的始祖。 燕国位于燕山的旷野中,因此得名。 公元前7世纪,燕国开始向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扩张,吞并冀国后,建立都城冀国。
然而,在春秋时期,由于实力有限,加上山戎的威胁,燕国的疆域并没有明显扩张。 当时的燕国领土不仅包括京津地区,还包括今天的河北、辽宁等地。
战国时期,燕国在领土面积上排名第三,仅次于秦国和楚国。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黎易为将军,率秦、韩、赵、魏五国联合大军攻打齐国,五年内攻占齐国七十多座,并将领土扩大到山东地区。
公元前283年,乐易在即墨、鎏城激战时,秦桓率燕军抵挡东湖的进攻,燕军从西向东攻克了多处关口,迫使东湖撤退到辽河上游。
在乐易、秦恺两位将军的英勇领导下,燕国成功地将疆域扩张了两千里,为此,燕昭王在这些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了一系列的郡,包括玉阳、佑北平、辽西和辽东。
辽东郡位于香平(今辽阳),辖区广大,包括今辽宁大岭河以东和开元城以南。 另一方面,辽西县管辖松陵山以东和大岭河下游以西地区,即今辽宁。
这意味着今天的辽宁大部分地区曾经是燕国的领土。 再加上原本被燕国占领的京津冀地区,燕国的疆域在战国七大英雄中名列前茅,甚至超过了齐国、赵国、魏国、汉国。
燕昭王时期是燕国最强大的时期,但随后,燕国开始衰落,直到公元前222年,王本攻打并摧毁了燕国,燕国存在了822年。
在燕国的土地上,秦始皇建立了辽东郡和傣郡。
1.关于高句丽的起源和发展,其实高句丽并不是指朝鲜半岛上的高丽,而是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7世纪存在于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一个民族政权。
它与百济和新罗一起被称为朝鲜三国时期。 高句丽人主要由何人、扶余人组成,后来吸收了部分菅人、古代朝鲜的残余和三晗人。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高句丽横跨今天的中国、朝鲜和朝鲜三个王国,因此这三个国家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的原始民族。 高句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年,即西汉建年,由扶余人建立,首都设在苏胜谷城(今辽宁环仁)。
公元3年,琉璃王迁都至国内都城马鲁都(今吉林吉安)。
自汉代以来,高句丽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附庸国。 然而,南北朝时期,中原动乱,高句丽趁机吞并了北方的扶余王国和延塔部落,并通过战争使新罗和百济臣服。
为了更好地控制百济和新罗,长寿王于427年将首都从原址迁至平壤,并改名为“高丽”,与10世纪建立的高丽没有直接关系。
到公元6世纪,高句丽已经达到鼎盛时期,其领土东临日本海,南临汉江流域,西北临辽江,北临惠发江和松化二流域。
然而,在551年,百济和新罗联手进攻高句丽,导致高句丽失去了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汉江流域。 随后,隋朝的杨帝在612年至615年间三次征服高句丽,虽然隋军一度征服了50多座城市,但由于内部矛盾的加剧,隋朝最终在高句丽面前陨落。
在镇关时期,李世民也曾亲自率军攻克高句丽,但由于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寒的天气,最终未能成功围攻平壤。 668年,唐高宗任命李济为辽东省行军首领,率领薛仁贵等人再次前往高句丽。
在这场战役中,唐军与新罗联军成功消灭了高句丽,宝王第27任王臧被唐军俘虏。 高句丽大部分人口被唐朝迁往中原,其余人口并入渤海王国。
高句丽政权存在了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地方政权之一,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为东北地区南部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句丽沦陷后,唐高宗在平壤建立了安东保护国,管辖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乡,包括今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下游西岸, 和萨哈林岛。
唐洛战争后,安东保护国从平壤迁至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高句丽和渤海的军事和政治机构。 唐朝统治下,辽东大部分地区仍属于唐朝。
南北朝时期,慕容氏的祖先莫湖八是曹魏时期的鲜卑人,因在司马懿在辽东与公孙渊的战争中立功,被封为依依王,并在辽宁逸县北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他从汉人那里学会了穿台阶和摇冠,所以他被称为慕容,这就是慕容姓氏的由来。
西晋时期,鲜卑慕容氏从辽西迁至辽东北,307年前后,慕容迻自称鲜卑大旦玉,统治辽水盆地,接受东晋官位。
公元337年,慕容刁之子慕容浩被册封为燕王,都城为龙城(今朝阳城),乾衍建立。 黔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建设水利,规定税收,鼓励非工商人士从事农业,使辽西地区农业生产得到显著发展。
342年12月,慕容昊亲自率领4万精兵进攻高句丽,燕军不堪重负,高句丽所到之处均遭败。 343年2月,燕军烧毁了高句丽皇宫,俘虏了五万余人,大获全胜,高句丽国王高昭臣服于燕国。
公元344年,燕国首领慕容浩任命慕容翰为前锋将领,率军进攻宇文部。 不久,燕军攻占了宇文部的首都子孟川,首领一斗归逃死在漠北,宇文部。
从此,鲜卑慕容氏成为辽东和辽西唯一的武装力量。 慕容克在位期间,千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势力,按幽、河、平四州统计,人口达1000万,无疑是北方第一大国。
乾衍沦陷后,慕容可的五弟慕容垂立后彦,将都城定在中山。 后燕曾经拥有今天的河北和山东,以及辽、晋、河南的大部分地区,但在 395 年,他们在神和陂之战中被北魏拓跋击败。
次年,北魏攻占后彦都中山,导致后堀分崩离析。 最终,在407年被北燕的高云所取代。 另一方面,渤海王国也是在唐朝之后的神历元年(公元698年)形成的。
相扑牦牛首领乞丐仲祥之子大作荣,依靠自己的总部和与其他部落的联盟,在“白山黑水”之间建立了政治势力——镇国。 虽然大作荣本来没有姓氏,但他在后世的尊称中取了大石这个姓氏。
然而,在696年,契丹发动叛乱,大作荣和他的儿子被迫参加反唐朝。 次年,乞丐仲祥去世,达作荣率领其余部队向天门岭地区进发,成功地给追击的唐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之后,大城集结了高句丽的残余势力,以东武山为基础建造了一座城市,从而建立了渤海王国。
建国后,大城采取与外国结盟的政策,分别与契丹人和东突厥人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在新罗的统治下逐渐强大起来。 其领土覆盖东北东部和南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和俄罗斯沿海地区,人口近500万,军队数十万人。
公元713年,唐玄宗皇帝封大作荣为左孝威大将、渤海郡王,并封他为库汗国,苏墨言政权以渤海为封号,成为唐朝境内的封建国家。
公元762年,唐朝正式下令渤海为国。 早期,首都设在旧国(今吉林敦化),后来迁至中京的仙德府(今吉林河龙)、上京的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和东京的龙渊府(今吉林珲春)。
渤海王国深受唐代文化影响,素有“东海富国”之称。然而,在926年,渤海国被辽国灭亡,历时15代,历时229年,但实际上与渤海没有直接的联系。
5、契丹部落在首领耶律阿宝吉的领导下逐渐崛起,公元916年,耶鲁阿宝吉登基,建立了契丹国。 耶律阿保基死后,他的儿子耶律德广继位,公元947年改国名辽,都城改上京。
鼎盛时期,辽朝与北宋对峙,东至今色楞格江、什力卡河一带,东北至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南至今天津市、河北八县、山西雁门关。
6.公元1113年,女真完颜部落首领阿古塔率军攻占松花江流域,次年金国成立,都城宁(今黑龙江阿城以南)。
此后,他继续南下作战,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领土包括辽、冀、黑三省和蒙古草原,晋骑兵已经驰骋东北亚海岸线,几乎占领了苏申氏的全部家园, 西至河套、陕西衡山,东至甘肃与西夏交界,南至秦岭淮与南宋交界。
1234年,在南宋和蒙古人的双重压力下,金朝在菜州被推翻。 然后,在 1287 年,元朝建立了辽阳省,以完全控制东北的土地。
明初,朱元璋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市司,管辖辽东二十五魏、百三十八所、两个州和一个联盟。 同时,他还将儿子们分在北平的燕王、开元的汉王、大宁的宁王(今赤峰宁城)、广宁的辽王等。
他的目的是“以封建领地的名义控制关键点,划分海洋”。 然而,明朝中期以后,国力开始衰落,再也无法维持对北方边疆的统治。
到 1435 年,努尔坎杜斯被废除,但其下属卫队仍然存在。 随着女真人的崛起,明朝在东北的有效控制权退居辽东地区。
1616年,建州女真人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土阿拉加冕为大汗,他以此为契机重建了大晋王国,这一时期被称为“后晋时期”。
在1619年的萨尔胡之战中,明朝惨败,短短几年时间,明朝在辽东失去了70多座城池。 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攻占辽阳、沈阳,并立辽阳为都; 1636年,清朝成功征服蒙古人,皇太极随后登基,国名改为“大清”,女真氏名改为“满洲”。
17世纪中叶,沙俄越过外庆安山脉,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毁村庄,清军多次与之发生冲突。 直到1685年夜叉之战后,康熙皇帝才指示清军追击胜利并签署投降书。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条约签订前,清朝将领土扩大到西部的内蒙古和外蒙古,北部的北冰洋,东部的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以及东北部的堪察加半岛和白令海峡。
条约签订后,清朝逐渐撤退到跨庆安岭、乌堤河和贝加尔湖南岸以南地区。 清末民国初,中国衰弱,库页岛和千岛群岛被割让,东北领土最终缩小到今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