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互联网上关于AI绘画颇具争议。 支持者认为,AI绘画已经达到了高级水平,许多中低层次的画家即将被取代; 反对者认为,人工智能不尊重艺术家的版权; 乐观主义者认为,AI绘画只是尸体的拼凑,没有任何艺术感,所以人类艺术家永远无法被取代; 悲观主义者甚至......感叹“绘画即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不是美术生,但作为一个从小就开始学画画的重度绘画爱好者(虽然我不精通艺术),经过最近的动手实践,我想从普通人使用AI绘画的体验的角度来分析一下AI绘画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AI的绘画风格问题。 记得在22年下半年,当AI绘画首次出现时,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专业画家都无法区分AI和真人的绘画。 随着时间的流逝,关注AIGC的朋友已经有能力分辨“AI一目了然”。 现阶段的AI地图,可以愚弄那些没有任何艺术技能的人,但又不想逃过我们画家的眼睛。
为什么? 一是AI模型本身的局限性。 如今,市面上各式各样现成的检查点和lora,也可以自己训练自己喜欢的画风,但不管是自己训练的模型还是别人提供的模型,都必须依靠SD官方和NovelAI提供的基础模型。 当然,也可以使用别人训练的模型作为基础模型,但这样操作会导致训练好的模型具有基础模型绘制风格,从而导致AI绘制风格的同质化。 因此,只要你刷上高饱和度的色彩、过于明亮的灯光和油腻的着色,就很有可能是AI的作品。 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扩散模型的原理,AI已经无法处理细节(比如画手、头发、褶皱等),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添加插件、更换底模、添加提示,但还是无法避免这些bug。 如此一来,AI图的细节基本经不起推敲——放大**,你会发现随机飘动的头发长在了不该长的位置; 让 AI 设计建筑,它凭空多了一个楼梯,我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的; 最可怕的是,在生成汉式人物时,各个朝代的服饰都是随意拼凑的,完全不符合传统的礼仪体系; 左派和右派是完全对立的; 生成的中文图案非常奇怪......包括所谓的“AI动画”在内,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AI动画只能说逐渐稳定下来,闪烁和跳帧的情况仍然无法完全解决——有没有可能这是现阶段扩散模型永远无法避免的问题?
有人可能会建议我自己训练一个风格模型。 是的,训练画风LoRa、融合大模型我都试过了,本以为把喜欢的两种画风融合在一起会产生一些奇怪的化学反应,但是鹅生成的画风越是显得越怪异,就算按照教程调整了很多参数,生成的东西也是非常随机的。
有人说,AI学习绘画的过程和人类差不多,是前辈各种绘画风格的融合。 我会告诉你不是。 例如,画家焦茶将波普艺术的氛围与日本版画的色彩和日本漫画的线条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同样,如果你用AI来训练这三种画法,能给你烧茶的效果吗? 人类画家有自己的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向前人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加入自己的想法,创造自己的东西。 然而,AI绘画就像人类的梦境,是现实中遇到的人和事的随机拼凑,没有逻辑。
二是时间成本与使用效果的矛盾。 从我目前使用的结果来看,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AI绘画远没有营销号角所吹捧的那么聪明。 你看到的所谓“好看”的AI图,基本上就是需要用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调试操作程序,甚至对AI生成的**进行提炼。 整个过程花费的时间不亚于自己绘制。 你有自己的想法越多,人工智能就越不能产生让你满意的东西——因为人工智能经常会从右耳进出提示词。 在动手画画的过程中,我至少可以享受画画的乐趣,训练AI画画? 这甚至比教一个三岁的孩子阅读还要糟糕。 在体验方面,我给AI绘画一个一星差评。
同样,这是一个使用成本问题。 Midjourney 生成**效果很好,但需要付费和梯子; 稳定扩散虽然是开源的,但它需要高性能的硬件设备和复杂的操作逻辑。 有了这些门槛,中国的许多普通用户就望而却步。 因此,能够负担得起使用AI绘画的基本人群是设计师或计算机专业或拥有高性能设备的爱好者。
此外,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很强,但它严重依赖数据库来学习。 这个数据库需要足够大,足够多样化。 也就是说,一旦AI数据被破解**,他就很难有所突破。 之前有网友提出过一个悖论:假设AI绘画出现在米山舞学习画画的时代,那么米山舞可能会因为来势汹汹的AI方式而转行甚至放弃深耕绘画,那么她独特的风格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没有人会用她画的画来喂养AI练习模型。 以此类推,很多潜力巨大的艺术家会因为AI的出现而放弃绘画,所以未来绘画的数据会越来越少,AI的风格会固定下来,人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审美疲惫。 因此,对抗AI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来保护艺术家的版权,从而减少可用于AI训练的数据集类型,并使AI的发展更加规范。
有些人总是将工业革命初期的蒸汽机与今天的人工智能绘画相提并论。 毕竟,这两者是两回事。 首先,蒸汽机注重实用性,取代了繁琐的劳动; 另一方面,绘画既是审美的,也是艺术的。 其次,如果我们看一下摄影技术和绘画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绘画终究是顽强的。 当摄影诞生时,现实主义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但从长远来看,摄影和绘画最终发展成两个不同的学科,绘画领域缺乏写实风格,但二维和扁平化等新风格不断涌现。 再说一遍,虽然我不是文科生,但我在初中和高中学习文科的经历告诉我,文艺领域的事情绝不是冷冰冰的,可以用非常合乎逻辑的公式来概括。 回想一下,初中和高中的文科老师总是教很多答题技巧和套路,但到头来总会有一些问题没有用到——这可能是文艺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 人工智能与文艺的关系可能与反比例函数和坐标轴的关系相同,只能无限接近,但不能最终交织在一起。
说了这么多AI的弱点,AI绘画真的不能商业化了吗?
我不是业内人士,但我看过很多业内人士的帖子,他们确实承认,很多公司已经开始让员工学习AI绘画,很多设计师已经把SD作为他们的生产力工具之一,大家都在努力跟上时代的潮流。
目前,大品牌的广告设计、大IP的原创游戏画暂时不敢用AI来解决——怕得罪玩家和消费者,但有**小店用AI模型,用AI生成的图片开服装店; 一些小商品(手机壳、红包、笔记本套等)的图案设计,就是那些AI一目了然的图片; 甚至一些儿童图画书和一些杂志封面的插图也......人工智能emmm……很难判断,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有一定艺术基础的业余画家来说,我真的很难用这张铺天盖地的AI图片进入我的眼球。
我觉得这个东西跟短剧是一回事,短剧、酷文、酷剧,注重大量高效率,不管作品质量高低,他们的受众都是生活经验浅薄、审美能力有限、没有自己想法的人。 还记得11-17年,俞峥的酷剧风靡全国。 那时候还只是个小学生,不太明白为什么人家会吹《甄嬛传》和《步步为虐》,只是觉得剧情太烧脑了,还不如看《宫锁心玉》。 多年后重看《甄嬛传》和《步步惊天奇》,再对比《宫》系列的剧情,余峥的剧只能让你一时凉,每一个细节都经不起推敲(不禁感叹,我TM真的很喜欢脑子里水里死去的女孩的戏!!
可以......这并不妨碍这些所谓的酷剧有很高的收视率...... 人工智能绘制的图片不也是这样吗? 现实情况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毕加索,普通大众的审美能力想提高也拿不上。此外,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推广难度大,从小开始美育也难度大。 资本家不一定懂艺术,他们只想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他们不希望你有太多的思考能力,即使你根本不想思考,对他们来说也更好,因为他们随时可以用劣质的工作来愚弄你。 于是,在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下,“劣币赶好钱”的情况频频发生。
我只能请那些说AI绘画代替画家的“小画家”吃点好东西!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对抗AI绘画的方式——加强审美教育。
对于AI绘画,我认为如果你只是对绘画感兴趣,不需要依靠绘画来谋生,那么你可以完全忽略AI的存在; 如果您已经是设计师和艺术专业的学生,请将其用作 PS 等工具并学习如何使用它; 如果只是一个路人,那就拭目以待吧! 我们永远无法预测未来,如何在当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