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计划把长征搬上舞台的人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导演李伯钊。 作为红军老兵,李伯钊早在长征时期就有了把这段历史搬上舞台的想法。 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才有机会召集人民艺术剧院和海啸剧团团长余存(时任话剧团团长)创作三幕九幕的歌剧《长征》。
然而,李伯钊最大的贡献不仅在于歌剧本身,更在于他为歌剧增添了***的形象的创造性建议。 毕竟,红军长征的胜利,离不开***的指挥。 在构思之时,**当时还活着,但他对自己在舞台上的形象的态度却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1951年初,歌剧《长征》剧本完成,由何路亭、梁含光作曲,李伯钊、焦菊音、刘玉敏执导。 然而,谁来扮演***已经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很多人因为各方面的硬条件太多而被排除在扮演这个角色之外。
一位建议者向李伯钊建议:“最近,剧院正在筹备上演老舍先生的戏《龙须沟》,其中饰演程疯子的演员很不错。 而这位演员,正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演员。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并不熟悉,但很多人一提到他在《茶馆》中的表演,就会一笑置之。
所以当时,他扮演的是程疯子,一个在旧社会受压迫的曲夷。 为了扮演这个复杂的角色,他深入观察和记录了一位民间艺术家的生活,发现程马尼亚子可能是启仁的儿子,即清朝的满族人,这为他的角色创作提供了独特的灵感。
这个角色的塑造对未来发挥***的作用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为一张化妆照在***面前引起的惊艳,他成功获得了扮演***的机会。 然而,这项任务对于当时只有24岁,还在打磨演技的苏炳添来说,却充满了巨大的挑战。
于是他下了很大的功夫,不仅通过人物的动作和举止,而且去理解第一部的精神、思想和想法。 在体验演员生活的过程中,他深入研究了***的文章、关于***的纪录片,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与***相关的信息。
1951年6月17日,第一次参加歌剧《长征》的排练,经过多次个人排练,他逐渐深刻地认识了***的特点。 然而,在他第一次上台后,他面临着许多批评,包括手势、走路、面部表情等问题。 所以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而是静静地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并不断调整和改进。
歌剧《长征》于1951年8月1日首次演出,虽然无法亲临现场,但在朱先生和现场其他领导的注视下,成功登上舞台,演出了一场短暂而重要的戏。 观众纷纷称赞索智饰演的***,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演员,更是深深扎根于人心的***形象。
虽然 *** 没有亲自表演,但他在 1978 年再次演奏 ***,这次是亲自表演。 对演出提出了一些建议,强调歌剧应该突出前线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个别领导人的形象。 于是他后来修改了歌剧剧本,最后改名为《北上》。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时代背景等原因,***角色的一些细节很难做到完美。 不过,通过这种努力,**的形象第一次成功出现在舞台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在后来的调查中,有人试图否认他在1951年演出***的事实,但这一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多种证据来证明,包括人民艺术剧院的档案。
同时,歌剧《长征》也成为中国舞台艺术的经典之作,通过戏曲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长征的英雄事迹,激起了人们对红军战士无尽的敬佩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