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0里,48小时,从海口到哈尔滨,Z112列车是春节最长的列车之一。
这是一列绿色列车,途经海南、广东、江西、安徽、山东、北京和东部三省,有长长的硬座和卧铺车厢,载着候鸟、老人、农民工、北漂者、上班族、学生和亲子游。
今年是杨万红在Z112担任列车长的第7个年头。 这些年来,他见证了列车和乘客的变化:速度过后,列车的往返行程从6天缩短到5天; 而哈尔滨的“文旅热”,也让不少游客踏上了前往东北的火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预测,2024年春节期间40天内出行约90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这是一个真正流动的春节。 Z112就像一个流动中国的缩影,那些来自不同省份、说着不同口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人们,不停地走着、上下车,带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也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和愿望,奔向家乡或异国他乡。 part.
《候鸟列车》在秦奶奶的小孙子眼里,大海比松花江大得多,一眼就看不到边际。
今年寒假期间,12岁的孙子和6岁的孙女跟着秦奶奶从哈尔滨到海南旅行,孩子们在22天的行程中第一次看到了浩瀚的大海。 火车上,小孙子伸出手掌,兴奋地炫耀着自己在万宁日月湾捡到的小白海螺,还捡了一些贝壳,打算给妹妹串一条项链。
秦奶奶和她的孙子和孙女。 本文**由澎湃新闻记者陈思忠、龙云杰、郑朝远摄。
近年来,很多东北人去海南旅游、买房、养老,在Z112的车厢里,经常能看到一箱箱的热带水果,是东北人带给亲朋好友的海南特产。
列车长杨万红每年都这样说。
9月和10月,东北地区很多老年人会乘坐Z112去南方过冬,明年也一样。
Z112在3月和4月返回,也被称为“候鸟列车”。
在这辆“候鸟列车”上,有两地之间的迁徙,也有同样的怀旧之情。 空姐兼播音员白雪见过曾经在南方休养的乘客,也见过回到北方回归本源的老人。
自从Z112开通以来,餐车主管刘峰就一直在车内。
餐车主管刘峰。
在刘峰看来,“时代在进步,口味也在变。 现在,她的餐车提供各种颜色、口味和口味,餐具也越来越精致,从四五年前的白色盘子到蓝色和蓝色装饰的盘子。
火车从南向北运行,为乘客准备的食物各不相同。 在南方,菜品的味道比较清淡,比如烤鲜蘑菇、烤竹笋、蘑菇油菜,经过江西南昌,会加点辣味,而到了东北,味道就更重了,鸡肉炖粉丝、土豆红炖肉上桌。
这四五年来,刘峰明显感觉到大家比较注重养生,点菜的时候讲究肉菜搭配,有的人会特意建议少油少盐。
她注意到,有的“候鸟”会自带饭菜上车,有的会在家煮饺子,用开水加热吃。 也有人带着电饭煲上车。
为了照顾老人的口味,刘峰会把蔬菜和米饭煮得轻轻炖,有时乘客过生日的时候,他会为他们煮长寿面,下蛋。 part.
不管你有没有钱,回家过年吧”。
农民工是乘坐Z112回国的主要群体之一。
2月4日晚,火车进驻广东,许多看起来像农民工的乘客来到了硬座车厢。 65岁的河南人李忠忠在广东茂名做甘蔗切割工,日薪100元,在此之前,他在宁波当过建筑工人,砌砖、粉刷。 由于年龄大,他无法从事建筑工人的工作。
劳动者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两名年近60岁的工人在三亚从事建筑工人工作,这几年,他们去过河南、内蒙古和新疆。
不管你有没有钱,回家过年吧”。李忠中的儿子在检察院工作,妻子帮忙照顾孙子孙女,他外出打工,每年回家几个月照顾庄稼。 想到今年的工资已经结算好了,孩子还挺好胜心的,很知足。
乘客在广东的几个车站登上火车,许多人排队买票。 一边等,一边聊着,“我20号就开始买票了,买了半个月”,“这张票怎么一抢就没了? ”
一名中年妇女补完票后挤出人群,站在卧铺车厢的路口。 她打算回沈阳,可是买不到票,打开手机,手机上密密麻麻地塞满了候补票和未出票的记录。
她在海南工作了10年,在建筑工地砌砖墙、抹灰。 ”
火车上的乘客。
到了晚上,硬座车厢里的人有的躺下蜷缩着休息,有的把被子放在地上,有的妈妈让孩子睡在座位上,自己站在一边。
从安徽省阜阳站下车后,李忠想找另一辆公交车去沈秋,回到周英乡的家。 他说,他的新年愿望是团聚和幸福。 part.
疲惫和挣扎。
去年,Z112列车的广州站和天津站分别改为广州白云站和北京丰台站。 列车长杨万红说,从北京站上车的人很多都是“北飘”,也有换车的乘客。
梁夏树,一位从北京出发的旅客,此行的目的地是长春。 从去年开始,他一直在北京开网约车,他拉的乘客大多来自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和丰台。
他从乘客那里感受到了这座城市——他们往往是CBD上班族,从21:30到22:00下班,上车时脸上带着疲惫的表情,很少与司机交谈。
梁霞树回忆说,有一位女乘客上车不到五分钟就开始哭,哭了半个小时,一直哭到下车。 她似乎在一家银行工作,出于某种未知原因,客户对她的工作不满意。
在北京,挑战与机遇并存。 火车上,另一位做互联网操作的乘客牛爽叹了口气。
从北京丰台站上火车的年轻人司斯文文,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他从杭州出发,目的地是哈尔滨,但后半段路程没有买到票,他打算坐到山海关站再换乘火车。
疲惫是他在 2023 年的关键词。 他在杭州一所民办学校当生物老师,平日上课,周日补课,希望2024年经济上更加繁荣。 ”
一年四季,在外辛苦打拼的年轻人都怀念家乡的味道。 同样从北京坐上大巴去哈尔滨的林琪,在家的时候就已经在想象着当时的情况,“我爸一定会做一桌菜,这应该就是我想吃的了。 ”
这位23岁的年轻人刚刚工作了一年,在一家汽车公司工作。 这一次,他从深圳坐飞机到北京,然后转乘火车去哈尔滨,比起直飞,可以节省一半的费用。 这一年,他领到了工资,想给父母送个红包。 part.
流量上升的年份。
人群又回来了,这是人流汹涌的一年。
杨万红说,今年Z112硬座车超载率达到104%,过去分拣一车垃圾,往返用20个1米长、半米宽的垃圾袋就够了,现在40个都不够用。
44岁的杨万红在火车上跑了23年,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 以前火车很少,春节的乘客拿着车票挤不进火车,售票员也很累。 现在高铁越来越多,速度也越来越快,分担了大量的客流。
列车长杨万红。
如今,人们的交通工具更加多样化。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创历史新高。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的消息,今年春节交通的一个重大变化是,自驾出行成为绝对主流。
乘客梁霞树回忆说,10年前春节坐火车的时候,总看到大家都拎着大包小包,现在乘客提着行李箱多了,轻便多了。
哈尔滨客运科党总支书记程继东也表示,过去希望旅客“走好”,现在要“走好”。
火车提高了速度,硬件也得到了改进。 三年前,Z112的售票员还用持票人补票、查票,但现在一部手机就可以了,乘客也把购票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空姐张洪亮看到,近年来人们对衣食住行越来越讲究。 以前上车的时候吃方便面和馒头,现在有自热米饭,以前用大棉袄裹紧,现在穿起来轻盈、漂亮、保暖。
在这列火车上跑了3年,乘务员郑伟觉得很辛苦,经常感到温暖。 比如,如果有孩子在车里来回跑来跑去,空姐会提醒他们,有些孩子会突然送来一个小水果; 还有一次,他在车里发烧了,一个老人从口袋里掏出药。
在绿色的汽车里,人们似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有时,相似的口音、一句问候和一袋零食可以迅速将两个素未谋面的人联系起来。
在硬座车厢的过道上,两个年龄相仿的男孩在交谈。 其中一位21岁,来自东北地区,从事电商运营5年; 24岁,山东人,在广东一家工厂工作。
东北男生说,他每天都在不停地挑选产品,寻找既便宜又高的东西,比如一条面巾,在**上卖了20元,他能赚到18元**,同时还能赚到佣金。
去年,他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买了一辆7万元的摩托车,他把自己和摩托车的合影存进了手机里,戴着头盔,看起来很有精神。 他说,以后还是想参加本科自考,想着学历提高一下,找工作可能会更好。
山东男生也想试试**高考。 他14岁就辍学了,一开始是被送去学做烧烤,后来又去了不同的省份打工,去年在广东肇庆做电路板检查,一周可以做七天。 忙碌了一年,他盼望着回家吃老家的猪蹄,哥哥给他买了20多块。
普通人的愿望有时很简单。 Z112列车上,有一对乘务员,王铁和白雪,一个是卧铺车厢乘务员,一个是汽车播音员。 他们已经在这列火车上待了十一年。
王铁和白雪夫妇。
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在家过春节,今年家里的两个孩子早早安顿好了,一家人终于可以在除夕夜团聚了,等着他们两个回来做饭。 part.
朝着家的方向。
家是中国人的情感公约数。
戴着黑色尖顶帽的蓝立臣和来自东北的48岁村民江岩成聊起了女儿,脸上露出了笑容。
蓝立忛去年去海南做外墙保温工,“我尝遍了人生的苦涩和甜蜜的味道,赚不赚钱都无所谓”,他盼望着回家,吃着老婆做的热腾腾的饭菜,聊着以后怎么过日子。
江岩成这次没有买票,只能靠着火车,坐在上班用的水桶上,旁边放着一双蓝色的拖鞋。 他刚来海南做芒果装卸工不到半个月,但又不习惯炎热潮湿的天气,手腿上长了皮疹,只好先回去。
卧铺车厢里,有很多孩子跟着父母回到了东北的老家。 自称“社交牛”的10岁男孩李明哲(Lee Ming-che)戴着黑框眼镜,穿梭在车厢里与同龄人打招呼。
2岁时,李明哲随家人来到海南。 他还没见过雪,今年真想回东北打雪仗,堆雪人。 他在火车上遇到的小朋友侯欣彤也是在南方长大的,这次他回到了老家吉林,期待着去澡堂洗澡。
李明哲. 随父母移居异国的东北二代,至今仍有不时之情。 16岁的男孩胡成琦,五年级时随母亲从吉林到广州学习。 南方的同学很好奇,问了他很多关于东北的事情; 而且他非常怀念东北的辣汤和烧烤。
在长春站,一个背着背包的年轻人正要下车。 他在广东做保险,去年台风多,保险案件多,他出差在东莞、珠海、深圳来回奔波,今年比往年更忙,他已经四年没回家了。
Z112列车上的窗栅。
火车向北行驶,离终点站越来越近。 有人给孩子戴上了一顶厚厚的帽子,一个年轻女孩补了妆。 这时,两个孩子稚嫩的声音响起,“阿姨,我们俩的帽子里都有熊耳朵。
窗外,雪越下越厚,太阳缓缓下沉,在北方的土地上投下了橙黄色的光芒。 一个卷发的中年妇女,望着车窗外,哼着《黄花菜》的曲调。
遥远的天空中,黄花菜盛开,每一朵都是我的关心,让它遍地绽放在我等待你回家的路上,仿佛我从未离开过你的身边......”
*:中央电视台,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江玉军。
评论:王龙龙。
审稿人:王岑宇.
留言爆料。 欢迎广大网友爆料,不管是校园新事、突发事件、烦恼,还是好人、好事、暖心事,欢迎在文末留言,并附上您的***我们会保护您的隐私,必要时会以化名采访您。 中国青年网青年潇潇一直陪伴在你身边。 合作**:010-64098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