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新闻洋蛇出洞,摇车,走小路折,堆塔,走......2月5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少“蛇灯”在锣鼓声中激情澎湃,翩翩起舞进入宝公故乡文化园区,翩翩起舞,翩翩起舞,浓郁的传统春节气息。
据介绍,大韶的“洋蛇灯”每18年跳一次,每盏蛇灯增加1段。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截至目前,蛇灯已经长130多米,需要120多人跳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绍“蛇灯”在锣鼓声中激情澎湃,舞动着浓郁的传统贺年气息。
“蛇灯”起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600多年前,也就是元末明初,姓邵的婆婆为了躲避元军,住在一个山洞里。 可惜,正好碰到明朝士兵追赶元兵,元兵也去山洞里躲藏起来,见到婆婆媳妇后,就想暗算对方,这时山风大,雷电交织,暴雨倾盆,一条白蟒数丈长飞下悬崖, 径直走到山洞里,嘴里吐着蛇珠,走近元兵,元兵四散逃窜,婆婆媳妇得救了。三个月后,儿媳妇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他"思明"。邵思明18岁那年,母亲把这件事告诉了他,邵思明动员全村人玩洋蛇灯,纪念这个吉日。
舞蹈《洋蛇灯》具有国家和平与安全、繁荣和感恩的美好寓意。 邵二勇今年40多岁,是大邵“洋蛇灯”的第11代传承人,他告诉大湾新闻记者,根据祖传,“洋蛇灯”每18年跳一次舞,预示着一代又一代的感恩之情,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 近年来,舞蹈的数量有所增加。
据邵二勇介绍,跳舞大邵“蛇灯”的成员被称为“灯工”,而在这次“蛇灯”表演中,有138名灯工,包括老、中、青年三代,其中有20多名青年大学生。 每年开始“蛇灯”演出前,要提前2个月做好准备,包括点灯、排练、选址等,“训练在农历20月初二十左右开始,正月初四、六'出来',然后演出一周。 ”
“蛇灯”吸引大人小孩合影留念。
早就听说“洋蛇灯”蕴含着“滴水的恩惠要以泉报”的美好性格,今天特意带孩子们去看表演,非常震撼,意义深远。 游客李女士高兴地说。
大湾新闻社记者尹志强、通讯员彭红玲 摄影报道。
编辑:徐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