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举国哀悼。
此时,南方的国民党一片混乱,孙中山的去世使隐藏在国民党内部的尖锐矛盾越来越明显,各派系之间的暗潮汹涌澎湃。
当时,有四个人更有可能竞选国民党的最高领导层。
第一位是掌管政治的胡汉民,第二位是掌管财政的廖仲恺,第三位是掌管党务的汪精卫,第四位是掌管军事的蒋介石。 国民党改组后,各派系丝毫没有减弱,除了在党内拥有最高权威的孙中山外,其他少数人彼此之间没有从属关系。
孙中山临终时,有没有在这些人中选了自己的**?
孙中山生前为民主共和而奋斗,任人任人的行为与他一生所奉行的学说和信仰背道而驰。
最高领袖必须由人民选举产生,任命**人岂不是复制了满清王朝的封建皇制吗?
而且,这种先例一旦从孙中山开始,那么历代领导人都必然会指定自己的继任者,所以孙中山不能也不想树立这个坏榜样。
而且,此时国民党内各派系势均力敌在这种情况下,违反历史规律强行任命继承人,必然导致国民党分裂,国民党将再次分裂,陷入权利之争。
没有指定**人恰恰反映了孙中山先生的智慧。
不撕脸,按照适者生存的法则,自然的赢家将成为国民党的最高领袖。
事实上,孙中山并非没有自己的考虑和偏好。
孙中山去世前,汪精卫代为起草遗嘱,然后在孙中山先生倒下之前征求孙中山的意见,孙中山连连点头。 孙中山逝世后公开的遗嘱,其实是经汪精卫亲笔,孙中山签字。
看得出来,汪精卫在思想上确实非常了解孙中山的心思,所以他也深受孙中山的喜爱。
但是,历史并不认为任命继任者弊大于利,无论是从“三民原则”理论还是从党内实际来看。
最后,孙中山只做了一个“国约”,号召大家在“三民原则”的旗帜下继续革命。
我敢推测,中山先生希望最终掌握国民党内部大局的人,继续在三民主义旗帜下完成民族革命。 但不幸的是,最终登上权力巅峰的蒋介石,最终背弃了真正的三民原则,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2月** 动态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