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
用户因为菜是冷的,给出了差评,但商家认为他正常上菜,这是送餐的问题,他不太擅长判断谁说的更合理。 2月5日下午2点,田蜜打开外卖软件评审团入口,遇到了一个棘手的审核任务:22分钟的送达时间不算太长,可能是商家没有给保温袋。 最后,田宓选择了“适合展示”的选项,页面立刻显示该选项目前的投票率为54%,最后平台展示了差评。
平台用户投票决定是否显示差评,这已经成为近日外卖、生活服务等平台的热门功能。 《工人**》的记者点击相关页面发现,要成为审稿人,需要满足注册3个月以上、实名认证、近90天内消费记录并通过审稿人考试等条件。 田宓是评委之一。
根据平台规则,如果用户对分配的争议内容进行投票,选择“不适合展示”,则说明该评论不合理,支持商家。 在24小时或48小时评审任务期内,若有11名以上的评审人参与评审和判断,平台将按照多数票落实相应结果。
有消费者给出差评,因为商家没有按照备注给大蒜,或者点了辣外卖却说其实不辣。 因此,在消费者可以无门槛地做出差评的前提下,有必要给商家申诉的机会。 “在田宓接到的审核任务中,这样的案例并不多。
由于选择“不适合展示”后,有争议的内容不会被用户在订单平台上看到,所以很多像田蜜这样的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这些评论经验,从而形成了“评审团奖”的热潮。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发现,这些案例以**、文字、**等形式进行了两次携带,单个讨论群的用户多达4人50,000人。
同时,也有用户表示,审核机制有待完善。 例如,北方的一些用户接到粤语的复习任务,表示他们根本听不懂; 讨论中涉及的部分菜品不在用户的常识范围内,也没有类似的消费记录; 一些用户希望显示某些争议流程,以促使消费者给出合理的评论,但他们担心商家的不利评价。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认为,公众评审机制的目的是引入第三方评审机制,从源头上解决纠纷,营造和谐互信的环境。 评价内容不仅是用户消费体验的表达,也是消费者购买时的重要参考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商家的口碑上。
评审团因展示不合理但有趣的评论而获得大奖,确实使内容更有趣,但这并不能真正解决获得差评的企业面临的痛点。 朱薇认为,在将有争议的任务随机分配给评审员之后,评审员作为普通消费者,会基于一般的生活经验、普遍的理性和朴素的正义感给出评审意见,也会对商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这更符合公众评审机制的初衷, 还可以让平台商家更有把握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