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存钱多于花钱!
据央行介绍,2022年,中国人民币存款新水平创历史新高后,2023年,存款又增加了2574万亿元。
可以看出,在经济低迷的时代,省钱已经成为大多数居民的首选。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如今不仅中老年人爱省钱,年轻人也加入了进来。
2022年,后浪研究院对全国2200名年轻人进行储蓄调查后发现,有41人7%的90后有存钱的习惯,95后已经到了406%。
为了省更多的钱,年轻人有自己的伎俩。
除了减少开支、记账、搞副业等惯常做法外,他们热衷于“花钱养老”,还搞过“特种部队”来省钱。
针对这一现象,一些专家特意站出来发言,宣称:年轻人不应该为储蓄而战,“年轻人应该为希望而战”。
但网友纷纷留言:希望是存款越来越多!
年轻人在省钱方面能有多努力? 为什么人们宁愿存钱也不愿花钱?
当一个人想省钱时,他首先为自己设定目标。
2021年,武汉毕业的大学生赵兴业找到了一份月薪8000元的工作,为了省钱,他定下了一年存10万元的目标。
设定目标并不难,但很难进入下一个第二步,即削减支出。
赵星业照做了,他拿到了两张卡,一张是工资卡,一张是生活卡。
前者负责储蓄,不绑定微信或支付宝,后者绑定微信。
当支出集中在一个平台上时,他可以从月底的数据汇总中直观地知道自己花了钱。
记账后,年轻人会更懂得如何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比如想买奶茶,关掉外卖软件,存20元到卡里;
如果你想买食物,就买过期的食物; 如果你想娱乐,你应该减少外出社交和看书;
如果你想买衣服和鞋子,不要买昂贵的名牌商品,只选择便宜的......
一开始,存钱对很多人来说很困难,但随着金额的增长,人们也患上了“强迫性数字障碍”——即只保留余额的整数,超出整数的金额可以自由使用。
例如,如果他们的余额还剩下 100,000 美元和 30 美元,他们会选择花掉这 30 美元而不是更多。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存钱会让人上瘾。
来自内蒙古的公务员王锐想在2022年攒够10万元。
每天晚上,她都会将所有存款转移到同一个账户,查看她拥有的所有资产,然后将它们转回。
她形容自己“像个吝啬鬼”,但正是因为储蓄量的增加,她才更有动力继续储蓄。
为了能够实现每月的存款目标,她特意设置了一个应用程序,根据自己拥有的金额计算每天需要存储的数字。
好几次她都花掉了本该存的钱,所以当年没有钱存,看着打卡日历上的空白,王睿一下子慌了,然后他就不敢在那段时间乱花钱了。
每次看到App提示自己“你已经连续x天省钱,打败了xx%的客户”,王锐就会有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觉得省钱才是正确的做法。
当然,有时候省钱会让人上瘾,很容易让人变得“挑剔”。
今年春节期间,王锐妈妈在亲戚群里送了几个200元的红包,王锐为此和妈妈吵了一架,觉得妈妈太奢侈浪费,钱可以用来买二手包。
妈妈不明白这一点,说:“你怎么变得这么暴躁?! ”
虽然母女俩最终达成了和解,但她们决定以后不再干涉对方的做法。
母亲不知道的是,女儿每天都在想着如何多存钱,甚至想着失眠到凌晨3点。
作为月薪只有3000的公务员,王锐节俭,一个月能攒下来的钱极其有限。
为此,王锐特意找了个副业来增加收入,而这成了年轻人增加储蓄的第三步。
每个周末从早上 8 点到下午 6 点,她都会在儿童设施中教舞蹈。
虽然做完这些之后,王蕊没有时间休息,但她的存款余额却是不少的。
如今这个时代,像王锐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有的农民工,有的甚至只是大学生。
他们喜欢聚集在豆瓣的“心伤心省钱群”上,每年押金30万在小红书上收帖,还把金融畅销书《小狗钱钱》当成指导课本。
“省钱就像解渴。 “你存的越多,你就越想存钱。” ”
虽然大家的存款都增加了,但银行存款的利率也下降了。
2023年,自多家大型国有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以来,多家中小银行也在8月左右下调存款利率,部分乡镇银行3年期、5年期存款利率已降至3%以下。
于是,在年轻人中,出现了一种“特种部队”的存钱方式,即在一些银行降低利率之前,把钱存入利率较高的银行。
8月12日恰好是星期六,但豆豆却特意一大早就起床,从连云港坐高铁到杭州,然后坐地铁去江苏银行存钱。
攒完钱后,她6点就坐上了高铁回老家苏州,结束了特种部队式的省钱日子。
豆豆的存款不多,只有15万,但既然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笔巨额存款,她必须谨慎,选择最合适的银行。
当时她发现不同地区和银行的存款利率不尽相同,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息,豆豆专门对着当地和非省级银行的利率计算了一个账户。
如果按本金15万元计算,苏州部分银行的三年期利率仅为29%,即13050元。
但是如果你去杭州的江苏银行存钱,利率是33%,利息可以是14850元,比前者多1800元。
当她在网上联系江苏银行的客户经理时,她答应报销她的票款并送她礼物。
豆豆顿时被感动了,没过多久就买了一张去杭州的高铁票。
成功攒钱后,客户经理给她报销了100多张高铁票,还给了她一张300元的购物卡。
很多像豆豆这样的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特种部队式省钱经历后,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
这波浪潮兴起后,也诞生了一批利率较高的“网红银行”。
许多人开始到处寻找 4利率为0%的“宝库”银行,或者为了额外的数千美元利息,会毫不犹豫地跨城跨省。
除了特种部队式的储蓄趋势外,年轻人也兴起了“擦老消费”。
它指的是社会提供了一些方便和廉价的资源和设施来照顾老年人,但年轻人试图省钱并享受这种消费。
最常见的是老年人社区食堂。
来自成都的肖叶是舒翰街一家老年社区食堂的常客,那里的饭菜很便宜,最低4元,份量大到看起来很干净。
这个食堂不拒绝年轻人前来消费,而老年人可以享受吃饭补贴,所以每顿饭,食堂总是挤满了老少皆宜。
这种情况在很多大城市越来越普遍,据说在上海的老年社区食堂,只要10块钱就能吃得好,所以年轻人也非常热衷于来“揉老”。
此外,一些年轻人选择住一个月租金只有300元的老人公寓,但在低廉的房租背后,他们需要每月为社区老人提供15小时的志愿服务作为交换。
也有年轻人在报名兴趣课程时,特意选择老年大学开创的课程。
在广东的一所老年大学,500元就能上16节钢琴课,每节课时长90分钟,远比市面上几千元的课要实惠。
可以看出,年轻人为了多存钱,展现了自己的才华,甚至存钱也逐渐演变成年轻人心中的重要知识。
而在如今的社交平台上,谁能多存钱,谁就能成为年轻人心中的“英雄”。
喜欢“买买买”的年轻人,往往需要一个开始储蓄的机会。
有的可能是因为想买自己喜欢的电脑、手机、奢侈品,有的可能是因为想出国留学,有的可能是急需钱......由于家里的变化
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年轻人是近年来才开始存钱的。
赵兴业2021年毕业,正值最困难的时期,大厂裁员的消息经常从网络上传来,很多公司都裁员了,就算是招聘,也不会选择赵兴业这样的应届毕业生。
但赵兴业的履历还不错,他从211大学毕业,也曾在大型工厂和国企实习过,但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却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
当他最终加入一家房地产国企时,他的月薪从1万多元降到了7000元,据说是因为楼市不好,所以奖金绩效被削减了50%。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赵星业就打算认真存钱,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未来。
事实上,根据2021年的相关数据,超过70%的本科生毕业起薪只有3000到7000,只有4人月收入在10000以上3%,其中大部分是计算机、电子信息、建筑等专业。
更残酷的是,即使毕业五年,也只有44岁6%的本科生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不一定是年轻人不想消费,而是他们真的没有钱花。
此外,近年来经济不景气对年轻人的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失业率上升,同时找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根据官方数据,2023年,全国城镇地区的青年失业率将高达204%意味着五分之一的年轻人失业。
正是因为失业容易,找工作难,所以年轻人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因为一旦负债过多,失去工作就会变得相当被动。
那么当工作不够稳定的时候,他们只能把不必要的开支降到最低,同时存下一定的积蓄,才能为各种意外事故创造一个缓冲区。
例如,如果他们被解雇了,他们不能马上找到下一份工作,他们仍然可以依靠他们攒下的钱来支付房租,满足他们每天的生理需求,如食物和饮料。
年轻人开始存钱,这不仅让他们对未来更有安全感,还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
一个名叫宋子慕的女孩在上海独自打拼,当小学老师,31岁那年就攒了50多万元。
如果她不结婚不买房,她经常被亲戚和同事催促结婚,并劝她尽快和对方买房,但因为账户里的存款,宋子慕觉得自己有不依赖任何人的底气,生活的节奏完全可以自己的想法来安排。
还有一个名叫林慧的女孩,在攒钱做会计后,特意削减了伙食费。
渐渐地,她居然从150斤降到了98斤,变瘦后,也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律。
当然,储蓄对个人来说似乎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每个年轻人都不愿意花钱,最终将导致社会生产无法进一步扩大,甚至萎缩。
如果社会经济没有活力,就会进一步缩小年轻人的就业空间,那么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失业或难以找到工作,最终形成一个无休止的循环,将所有人困在其中。
据统计,从2020年到2023年,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有所增加75万亿截至2023年11月中旬,我国全国存款总额达到227万亿,比上年有所增加25.74万亿
一方面,央行正在全力印钞以刺激消费,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正在疯狂地存钱和收紧钱袋。
这种诡异现象的背后,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毕竟家里有多余的食物,不慌不忙,对于普通人来说,储蓄才是最大的信心。
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事故总是随时发生。
也许有一天你会失业,也许有一天你家里出了意外,急需钱,但只要你有存款,你总能解决你的燃眉之急,让自己和家人安心。
至于如何让年轻人愿意花钱,振兴消费经济,也是相关部门需要认真考虑和规划的事情。
希望有一天,年轻人想存钱的时候,可以自发地存钱,但是当想花钱的时候,也能开心地花钱,没有那么多后顾之忧。
今年春节期间你又存了钱吗?
-end-
事实**:1《每日人物》 “为什么年轻人沉迷于存钱? 》
2.时代周刊“《特种部队风格》省钱,年轻人的新趋势”。
3.为什么年轻人会变得“挑剔”? 》
4.老虎嗅探应用程序“资金紧张的年轻人正在摩擦旧消费”。
作者:莫聪玲。
编辑:柳叶喋喋不休。